Dec 31, 2006

Last Days of 2006- the Hours

最後的時刻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布雷克喃喃寫著:
「我失去了,一些東西,在路上。」
「我在路上失去了一些東西,
在前往,我今天所在的這個地方的路上。」

他作了最後一首歌:
「一段長長的孤單旅程…」
「從死到生。」



我在想,同時也感覺到,生命有多脆弱。所有的生命。即使生命力是你覺得全世界最強壯的東西,突然之間它可以非常脆弱。就在人們開槍射擊、搭上飛機,還有從各個地方高空彈跳下來的時候。我想知道這個世界有多脆弱。我想知道,這樣我才能幫點忙。

I am thinking and feeling how very fragile life is. All life. Even life that you thought was the strongest thing in the world, suddenly it seems very fragile. With people shooting things, flying around in planes and bungee jumping all over the place. I want to learn about how fragile all the world is. I want to learn about it, so I can try to help it.



影像出自電影「超脫末日」
葛斯范桑編導
Image clips from the film 'Last Days'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Gus Van Sant

選文出自小說「粉紅」
葛斯范桑著
Quotations from the novel 'Pink'
by Gus Van Sant

Dec 30, 2006

Last Days of 2006- the Morning

最後的清晨











「你醒了沒?」我想起好幾個月以前,另一個在大清早響起的聲音。
「沒。」我說。那是個年輕男孩的聲音。
「那我晚點再打給你。」他說了這句話,我才明白想起來的聲音是菲利斯。
電話咔地掛了。
如果我知道那是最後一次聽見他的聲音,我一定會立刻醒來。灰塵。我們都會倒下。在某天。
「我再打給你。」菲利斯說。他再也沒打來了。

"Are you awake yet?" I remenber an early morning voice had said to me months and months ago.
"No," I said. It was a young man's voice.
"Then I'll call you back later." Just as he said that I realized the voice belonged to Felix.
Click.
If I had known that it was going to be the last time I would ever hear his voice again, I would have woken up. Ashes. We all falldown. Someday.
"I'll call you back later," Felix said. He never called back.



影像出自電影「超脫末日」
葛斯范桑編導
Image clips from the film 'Last Days'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Gus Van Sant

選文出自小說「粉紅」
葛斯范桑著
Quotations from the novel 'Pink'
by Gus Van Sant

Dec 29, 2006

Last Days of 2006- the Night

最後的夜晚











布雷克反覆唸著飛機時間在晚上七點半,十六號門,在他腦中不停重覆免得忘記。

當他看著右邊的信號指示,一頭金髮散亂披著,陷入哪邊才是週五航班的困惑中。他很美。他有雙最美麗的眼 睛。而且他臉上有最美麗的迷惘表情。

Blake had been repeating the plane's departure time at seven-thirty in the evening, gate sixteen, over and over again in his head so he wouldn't forget.

His blond hair jostled out of the way as he looked up at signs that guided the traffic to the right, into a circle of confusion which was Friday airport traffic. He was beautiful. He had the most beautiful eyes. And he had the most beautiful confused look on his face.



影像出自電影「超脫末日」
葛斯范桑編導
Image clips from the film 'Last Days'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Gus Van Sant

選文出自小說「粉紅」
葛斯范桑著
Quotations from the novel 'Pink'
by Gus Van Sant

Dec 28, 2006

Last Days of 2006- Music that Light the Darkness

十張為幽暗人生帶來一線光明的專輯

Field Music唱著的「Do something different...You are not supposed to...」歌聲中,我開始懷疑起要寫的主題。選什麼2006最喜歡的十張專輯?當我回顧這一年,和其他許多年一樣,我聽的永遠都不夠,而且今年愛聽的總是去年出的。然後又因為每年都這樣想,老是沒能趕搭十大熱潮。

好吧,今年總算有人推了一把。由於健筆如飛十分勤奮的伊森來問,終究還是選了。但那可是早在十二月初的事啊!後來又有「琳達琳達」的電影原聲帶,而且也才聽到Field Music收錄有開頭那首歌的B-Side選集,還有…還有……

喔喔,現在Field Music改唱道:「It's not the only way to feel happy」,我猜就這樣了吧。



他們說,到了某個年紀之後,人生就定型了。你的耳朵說,你反覆聽的就是那些,那些陪伴你度過青澀時光,或追求或等待了好久的東西。但最後當我整理出以下專輯名單時,我瞠目結舌的發現…他們說的都是真的。





1. 雷光夏/黑暗之光 (SONYBMG)
從1995到2006,如果你默默聽著Summer已經十年,現在也該到了某種階段,這階段會讓你一聽到『我的80年代』這首歌,就難以言喻的想哭。「黑暗之光」專輯裡的歌不煽情,很質樸,單純的就像重返民歌年代,你為此動容,因為都過了這麼久,她仍然是虛幻年代最真實的聲音。再次踏進Summer的聲音電影院,女巫仍用她百變無形的手,操弄著人與聲效與音樂主演的魔幻戲劇,情節依舊美麗,想像還是無限。她總能在音樂裡放進不同質素,同時維持著與十年前同樣的真誠,彷彿在提醒你,一直以來你到底忘了什麼。於是就這麼的,又在你幽暗人生中擦亮了一抹光。

2. Scott Walker/The Drift (4AD)
為什麼?見 I'm the Only One Left Alive 一文。

3. O.S.T./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 (Verve)
難得能讓你好好聽完一首歌的音樂電影。今年聽最多遍的原聲帶。

4. Limousine/Limousine (Chief Inspector)
JAZZ FRISSON 那兒聽來的。

5. Nash Ensemble/Mark-Anthony Turnage:This Silence (Onyx)
能入耳,有哲理,對於當代作曲家我們還要求什麼?這是世界首演錄音,而且台灣竟然有!

6. Kate York/Sadlylove (獨立發行)
帶另類鄉村味的女聲,標準我愛聽的類型。

7. Don Peris/Go When the Morning Shineth (Jemez Mountain)
從去年想選十大時等到今年。

8. Tin Cup Prophette/Liar and the Thief (獨立發行)
附弦樂,難以歸類的唯美獨立樂團,希望不要太早被唱片工業染指。

9. My Brightest Diamond/Bring Me The Workhorse(Asthmatic Kitty Records)
創作女聲,歌非常好聽,超標準我愛聽的類型。

10. The Lindsays/Haydn:String Quartet Opp. 77, 42 & 103 (ASV)
海頓的弦樂四重奏都很像又乏味,但林賽四重奏花了他們大半輩子來鑽研,留聲機雜誌也不禁頒獎以示鼓勵,再加上ASV生動的錄音,天啊海頓的弦樂四重奏耶,竟然很好聽。這是一系列全新錄音中的最後一張,為林賽四重奏25年來的海頓錄音劃下句點,25年!

Dec 27, 2006

Last Days of 2006- Endless Songs of Youth

唱不完的青春


如今青春只剩下這樣了,
存在於一部電影的幾個小時內。
電影散場以後,
無法抵擋內心巨大的失落,
就到唱片行買張原聲帶。
在通勤電車上,不停的聽,
忘掉身上不存在的制服,
忘了一大早出發的目的地已不再相同。






如今青春只剩下這樣了,
存在於一張不停重播的CD裡。
原聲帶裡面那首「不滅的歌」可以再唱個好幾次,
但時間卻不會重來一遍。
傍晚的電車上,不停的聽,
只知道要往學校去,
忘了那是學生都已下課後的教室。





PARANMAUM 終わらない歌
from the original soundtrack of 'Linda Linda Linda'



Dec 26, 2006

Last Days of 2006- Night on a Bus

夜車





晚安。
Good night.
你往哪裡去?
Where are you heading?










你搭上一輛巴士。
You take a bus.
坐在窗邊,看著。
You sat in the window, staring.









有什麼東西從面前經過了。
There are something passing by.
你不確定是否為你的過去。
You are not sure if it's your past.







夜是不可視的。
The night is invisible.
一切看來遙不可及。
Everything looked far away.
如此遙遠,如此親近。
So far away, so close.





突然你按了下車鈴並離開巴士。
Suddenly you push the bell and getting off the bus.
你把夜拋在身後。
You left the night behind.
一碗甜湯圓等著你。
A sweet dumplings soup is wating for you.
而那會很溫曖。
And it's warm.

Dec 25, 2006

Last Days of 2006- Illness as Metaphor

疾病的隱喻


“ 疲憊的桶子現在空空如也,單是這個事實就讓我累得不得了。我以為至少可以依靠無精打采的麻痺感,甚至是疼痛的睏睡活下去。”

讀完這幾行字時,你終於忍不住喉間的噴發,再一次的,你又臣服於暴咳之下。你看著眼前一行行酸澀的文字,很顯然你選錯病床讀物,特別是那本小說又叫做「死人的生活」。

咳嗽不是你的老敵人,也不是你的老朋友,你不是從有記憶時起就認識它,是它讓你認識的。咳嗽至少告訴你一件事,你永遠也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所有的控制都只是暫時。隨時都會有你搏不過的力量,掐住你的咽喉。你的喉嚨提早讓你認清自己的脆弱。

“ 恐懼突然間如踏下踏板時漸弱的鋼琴聲。” 你本來想把這句話劃個線註記什麼的,但你倦極的手舉不起來,放任自己沈沈睡去,幾個小時後再帶著昏沈的腦袋甦醒。

你和你的宿疾。有你,就有它。

不行,不能想要殲滅,除非遺忘,否則它只會更頑強。多少年來你總算找到與它共處之道,雖然你早料到它會回來,但疲累是不變的。所以你把它交給醫藥工業處理。你一口吞下大把藥丸,直到瞌藥後的暈陶感升起。那種快感就介於要睡不睡之間,整個早上你腦袋糊成一團,卻覺得再舒服也不過了,甚至也不在乎正在堆積的待辦事項。

2001年聖誕節,又肥又病的臭酸女人莉莉,還困在「死人的生活」裡那個等候室裡,揣測自己與死亡政府最後的面談。 “ 沒有趕時間這回事了。” 她寫著。

然而瞌了兩天的藥已將用盡。音樂會前你已無藥可救。天曉得你多拼命嚥下那口氣,才能在女高音充滿力與美的歌聲一落,掌聲紛起時賞自己一陣咳聲。演出的最後,你困惑的望著台上的死神,在三架鋼琴間揮舞著斧頭,跳著改編後的李斯特「死亡之舞」,事情演變至今突然很荒謬。

也許該讀讀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但藥效與你的疾病同時淡去,來不及了,你的病已經好了。



引文出自「死人的生活」(How the Dead Live)一書,威爾.塞爾夫(Will Self)著,中譯本小知堂文化出版,蘇楓雅譯。至於音樂會,那是葉綠娜與魏樂富雙鋼琴12.19年度公演的「李斯特之夜」,偕同聲樂家Zoe共同演出,並含部份戲劇表演。

Dec 24, 2006

Last Days of 2006- 8mm Sky High

八厘米天空下


8mm Sky X'mas Party
2006.12.23 19:30-00:00











今天早上我被陽光叫醒。那時我和一個女人肩並肩逛街,我語氣誇張的話還才講到一半,大概是在說她怎這麼會買東西之類的…陽光就衝到我眼裡打斷了我。我有一面滿是窗子的牆,而且沒有裝上窗簾。

我模糊想起我是誰。接著發現身體的酸痛和一點疲累,由陌生的昨夜所遺留。喔喔,難以置信的我去了那裡,一場音樂Party。你去那裡只因為那是應付討厭節日的好辦法,你想說反正去聽聽音樂、幫幫忙也不壞。音樂都很棒,在這片土地上玩音樂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當個聽眾是最容易的角色,而且事後證明,售票處是最好的聆聽位置。

天暗下來之後,燈光和爐火燃起,在高樓之上,露天Party開始。如果你看的夠仔細,舞台左邊有隻老是想飛走的麋鹿,喔,還有人說地上纏著的氣球像過動兒,至於沿線垂掛的燈,就當它們是繁星點點吧。演出開始,我曾試著從售票處起身,來到眾人錯落坐著的廣場中央,找個邊緣席地而坐,腊筆在唱著,氣氛非常祥和,眾人也無視於寒風無情的拍打,再過一會兒,她會唱出一首可愛的耶誕歌,你則會很高興的跟著搖擺起來。我坐在那裡默默聽完一首歌,用力鼓個掌:對演出者,也對現場觀眾。然後趕緊起身重返工作崗位…對,溫暖的室內,被好人兒工作人員們包圍著。

難以預期的雨驟降,雖然離午夜十二點還早,你腳上也沒踩著玻璃鞋,但不比南瓜馬車的捷運還在等著。是收拾細軟離開的時候了。手機又挑上最好的時機響起,第一次響起時我剛從糗態中脫身,這次響起時,我才要踏出大門口,等不及要為這個晚上作結語。Bye,我說。對人在那端的他說,也對這一切說。

Nov 30, 2006

No Music, No Life.

Record by the Tower- Images of Music Makers in Japan
Tower Records 紀錄的音樂人日式生活


曾經在美國有一種賣音樂的塔,後來塔往全世界蓋,日本也引進了,掛上同樣黃底紅字的LOGO,大喊「No Music, No Life.」的口號。接著,網路洪流沖倒世界各地不少的塔,但不知是否口號奏效,日本的塔始終屹立不搖。

如果你還記得,台灣也存在過兩座塔,在它們短如海市蜃樓的生命中,曾經出版過一本音樂雜誌「Pause」,放在店頭供人免費索取。塔在很多地方都有辦雜誌推廣音樂,但最強健的還是日本,他們名為「Bounce」的月刊至今已出到282期,質與量都傲視全球。

「Bounce」每一期都有一張形象廣告,請日本音樂人來拍照,而上面的標題永遠只有一個,「No Music, No Life」。不知不覺,這些廣告等於拍下日本樂壇歷年來的縮影,音樂人在照片裡上演著生活劇碼,包括在草地上踢球、在小酒店裡歡唱卡拉OK,或抬起頭來賞櫻…等等,早期戲演得比較誇張,像是樂團成員中暑了結果被松隆子澆醒之類。這些照片,的確是比那些演唱會上、錄音室裡千篇一律的好看多了。


2006年,日本音樂塔的廣告再次集結出書(2004年已發行過第一彈),這次還附有電視CF的DVD。


左/2004年日本Tower Records廣告寫真第一彈;
右/2006年日本Tower Records廣告寫真第二彈








日本音樂塔的廣告有多好看?我回頭搬出自己收藏的「Bounce」,撥掉上面厚厚的灰塵,迫不及待把那一本本雜誌疊成一座塔,快樂攀爬在上。

其中一張真是棒呆了。

那是2002年3月號。照片裡一大群日本團體是「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站在他們中間的…(憑那誇張的假髮你就認得出來了)竟然是「搖滾芭比」之John Cameron Mitchell!

拍攝舞台位於新宿的Club Heights,以這家仿法式秀場(Cabaret)的場地,拍出奢華、頹靡的感覺,再把「No Music, No Life」字樣也弄成霓虹色調,最後整個就是很華麗變裝的調調。

翻過一張張廣告,你會想,這些玩音樂的,他們真的活在這片土地上。

然後,你會問,台灣音樂人又留下什麼影像。我們能在其中找到台灣嗎?

Nov 28, 2006

Im Frühling

在春天


靜靜地,我坐在山坡上。
天很清,微風於綠谷嬉戲, 
在那裡,在春天的第一道光芒中,
我曾經,如此快樂。

在那裡我在她的身邊,
如此溫柔,如此靠近。
深深望進黑岩小溪中,
天很晴,蔚藍而明亮,
上面映照著她的身影。

如今景色依舊,那花、那田野,
太陽沒變暗淡,也沒少點爽朗, 
天空仍然清澈,沐浴在溪水間。

只有感情和思緒瞬間改變,
歡樂被衝突取代,
愛的快樂飛逝而去,
只剩下愛,
愛情以及,唉,悲傷。




Schubert: Im Frühling, D882

Ian Bostridge Tenor
Julius Drake Piano




少年掏出清澈的心,
他的告白是甜美的旋律,
他的話語淌著鮮紅的淚。


Ian Bostridge那樣不滲雜質的男高音,根本不像從二十世紀而來,然而是Julius Drake溫和而稱職的鋼琴伴奏,賦予這首短小歌曲獨特的生命。你可以聽見在歌者與鋼琴之間真的在對話,男高音唱出Schubert藝術歌曲的青春哀愁,當歌聲暫歇,一直在旁附和的鋼琴才輕輕安慰個幾句,當然,既不過份黏膩,也絕不責備或搶話。老朋友才知道的溫柔陪伴。

有一度世界被我弄得一團糟。那時我第一次聽見這首歌,不知不覺,當我發現時,我已停下了所有動作,包括腦中瘋狂亂竄的雜音。我所能做的就是把這首歌留在耳機裡,我放了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最後,美麗的歌,終於像空氣清香劑那樣,在空中飄散,不知不覺,便除去了我身上逐漸腐敗的惡臭。

Nov 14, 2006

In a Garden of Black and White

黑白花園


黑線走來,繞著圈圈。
The black line comes, circling round.

一個圈,兩個圈,線條糊成一團,
One line joins the other,
變成一個圓。
and they became round.
一大團黑色的塊狀物。
A big black circle.

一點,兩點,繞著圓圈點,
One drop, two drops, around the circle,
變成一座黑與白的花園。and they became a black and white garden.
一座迷路的花園。
A garden has lost its way.

Nov 8, 2006

Solo- I'm the Only One Left Alive

Scott Walker 獨自活著

在孤寂與絕望之中,

Elvis Presley也許會
對他那未能出生的雙胞兄弟
Jesse Garon Presley
淒厲的唱著,

Jesse,
你在聽嗎?

我是單獨
一個
被遺留在世界上
活下來的



圖文出自 Scott Walker the Drift 官方網站


註:出自Scott Walker專輯「The Drift」中 『Jesse』的MV與歌詞,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晚景淒涼的貓王,本應與他同時出生的雙胞胎兄弟傑西不幸死產。



Scott Walker "Cossacks Are"
from the album ' The Drift' (4AD, 2006)







『除非有新專輯發行,否則Scott Walker不接受訪問。』

Richie Unterberger在寫他的書「無人知曉的搖滾傳奇」(Unknown Legends of Rock 'n' Roll)時,Scott Walker的經理如此回絕他的採訪。1998年這本書出版了,作者在書中寫道,Walker上兩張專輯間隔了整整11年,從1984年的「Climate of Hunter」之後,要到1995年才發行了「Tilt」,作者說,要採訪難道得等到2006年? 

沒錯,Scott Walker下一張專輯「
The Drift」由4AD發行,於2006年準時問世。

奇怪的是,Scott Walker好像永遠也不過時,卻總是反其道而行。他掘起自60年代,那時英倫搖滾風席捲全美國,而三個沒沒無聞的美國樂手卻跑到倫敦,組成了「Walker Brothers」,僅管他們沒有人姓Walker,也根本不是兄弟。但他們很快發現Scott Walker的中低音色很有魅力,就像法蘭克辛納屈那樣,在他們美麗的旋律與管弦樂編曲中異常出色,於是他們征服了英國流行排行榜,吸引了一群成熟的聽眾,當然,也迷倒了不少純情少女。

在Walker Brothers時期,Scott Walker也參與音樂創作,不過,電影愛看伯格曼、音樂愛聽Jacques Brel的他,參與製作的曲子很好辨認,就是專輯裡最陰暗、最複雜的。所以你也知道,Scott Walker不會待在主流裡太久,僅管人家還在說他是「辛納屈接班人」,他已經準備好要單飛了。

一系列單飛作品取名很俐落,就叫做「Scott」(1967)、「Scott 2」(1968)、「Scott 3」(1969)、「Scott 4」(1969)。整個60年代的Scott Walker真是帥呆了,人酷音樂更酷,這些專輯如今仍廣受推崇。其中崇拜他最出名的大概是David Bowie,瞧瞧下面兩張照片就曉得了。



這是60年代的Scott Walker↓................ 這是剛出道的David Bowie(1967)↓


那又怎樣?搞不好那時就流行這種髮型?但Bowie拖長尾音、充滿情感的唱法,以及對死亡的迷戀,都與Walker不謀而合。

1970年的「Til the Band Comes In」帶Scott Walker一腳跨進70年代,也告別了所謂的大眾。那個俊美陰沈的偶像就這樣消失了,同樣的歌聲唱著粉絲難以想像的歌曲。如今Scott Walker把搖滾拋在腦後,取而代之的,是馬勒、梅湘與潘德瑞茨基這些古典作曲家。

1984年的「Climate of Hunter」讓Scott Walker沒有錯過80年代,但也沒有引起多大迴響。你可以說他也許是領先時代,提早走向前衛、走向歌德。沈寂了11年後苦盡甘來,1995年的「Tilt」大受好評,也為他帶來與法國導演卡霍合作的機會,為1999年的電影「寶拉X」(Pola X)製作配樂。

附帶一提,基於他以一個英國偶像身份聞名,Scott Walker的單飛作品,幾乎沒有完整在他的出身地-美國發行過。(在台灣找不到又有什麼好抱怨的?)

好啦,又等了11年,終於盼到2006年的「The Drift」。

我發現自己無法也不能,談論它。因為它是一首詩。它是一個黑洞。兩者都想用美與哀愁吞噬你。

它是一個暗夜,Scott Walker拖著垂老的嗓音,穿過頹圮的廢墟、荒蕪的樂園,緩緩前行。


如果可以,我還想再等個11年。

Nov 1, 2006

Nominated by 2006 China Times Blog Award

入圍2006年第二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活品味類



謝了,我的朋友。
謝了,我的愛。

也感謝,我所有的敵人,和我的失敗。

沒有你們,我辦不到。

Thanks, friends of mine.
Thanks, my love.

And thanks, all my enemies and all the failure.

I can't do this without you.

Oct 24, 2006

10 Gifts for a Birthday (2006)

給生日的十件禮物


“Too Late to Die Young”











「27俱樂部」一詞源於流行文化,意指好幾個天才般的搖滾巨星,都如流星般劃過天際,旋即於短時間內因濫用藥物等因素致死,同樣都死於27歲。(原文出自維基百科)
The "27 Club" is a popular culture reference to a group of several talented rock musicians, each of whom had a meteoric rise to success that was cut short by a drug-related death at age 27. (From Wikipedia)

這些人是:The musicians are:
Jimi Hendrix
Janis Joplin
Jim Morrison(以上又稱搖滾史上「3J」,相繼死於1970年)
Kurt Cobain

既然沒當上搖滾巨星,也不再是二十七歲了,很可惜加入俱樂部未果。
好吧,至少我可以請他們為我唱首生日歌。
Since I am not a rock star, nor 27 years old, I've lost the chance to join the club.
Well, at least I can ask them to sing a song for my birthday.


Janis Joplin "Try (Just a Little Bit Harder)"


我將試著,試著更努力一點
所以我才能給、給、給、給他我的每一塊靈魂

我絕不會失去我的機會,不,我不會失去它
絕不失去把你變成我的機會,全部屬於我

Yeah, I'm gonna try yeah, just a little bit harder
So I can give, give, give, give him every bit of my soul

I ain't gonna lose my chance, no I don't wanna lose it
Ain't gonna lose my chance to make you mine, all mine

The Doors "The End" (Live version)


這就是結束
我唯一的朋友

你能想像那將會
多麼不受限制與自由

來吧寶貝,把握機會跟隨我們
我們藍色巴士後面見

真難過必須釋放你
但你永遠不會跟我來
終結笑聲與溫柔的謊言
終結那些我們試著死去的夜晚
這就是結束


This is the end
My only friend

Can you picture what will be
So limitless and free

C'mon baby, take a chance with us
And meet me at the back of the blue bus

It hurts to set you free
But you'll never follow me
The end of laughter and soft lies
The end of nights we tried to die
This is the end



“我們辛勞工作卻一無所獲”
刻在亞美尼亞Garni羅馬浴池的文字。
“Work and gain nothing”
A Greek inscription in the bath-house of Garni. (Perhaps by a slave.)




就像不知名的奴隸
千年前在皇家浴池鑲嵌的銘文:
「我們辛營工作卻一無所獲」
我們一無所獲,卻不可自拔地
著迷於工作

摘自鴻鴻詩集「土製炸彈」(黑眼睛文化)




“我睡得太多”
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一首詩
“I Sleep a Lot”
A poem by Czeslaw Milosz







離了酒不行,我就讓自己喝酒,
離了香煙和咖啡不行,我就讓自己抽煙喝咖啡。
我曾勇敢、刻苦、接近道德的楷模。
但那毫無價值。

求求你,巫醫,我覺得痛。

我讀了很多書但我不相信它們。

送你的另一個靈魂越過山的那邊,時間的那邊。
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我會等著。

摘自「切.米沃什詩選」。(張曙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When I couldn't do without alcohol, I drove myself on alcohol,
When I couldn't do without cigarettes and coffee, I drove myself
On cigarettes and coffee.
I was courageous. Industrious. Nearly a model of virtue.
But that is good for nothing.

Please, Medicine Man, I feel a pain.

I have read many books but I don't believe them.

Send your second soul beyond the mountains, beyond time.
Tell me what you saw, I will wait.

(English translation by http://www.poemhunter.com)




“等待狗頭”
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

“Waiting for Godot”
A Tragicomedy in Two Acts by Samuel Beckett





包宙:
(突然憤怒)夠了沒有?一直用你那鬼時間來戲弄我!可惡透了!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有一天,這還不夠嗎?有一天他變啞巴,有一天我瞎了,有一天我們會耳聾,有一天我們出生,有一天我們會死亡,同一天,同一秒,這還不夠嗎?(平靜些)他們跨著墳墓出生,光線微弱的照耀一剎那,然後又是夜晚。
(賴聲川譯)
POZZO:
(suddenly furious.) Have you not done tormenting me with your accursed time! It's abominable! When! When! One day, is that not enough for you, one day he went dumb, one day I went blind, one day we'll go deaf, one day we were born, one day we shall die, the same day, the same second, is that not enough for you? (Calmer.) They give birth astride of a grave, the light gleams an instant, then it's night once more.



“笑”
選自丹.羅茲的書「人類學與一百篇故事」

“Laughing”
by Dan Rhodes from his book 'Anthropology and a Hundred Other Stories'




我的女友被我扮的鬼臉笑死。她的朋友很好心,告訴我不須為此感到內疚,她可能也會想以這種死法辭世。但在她那悅耳的笑聲,轉為喘不過氣來的哽咽、咕噥以及致命的咯咯聲時,他們並不在場。當我走出哀痛之後,我認識了一個美麗的女孩並愛上了她。她因為對我用她腳編的笑話大笑而死。又來一個同樣的死法。我上一個女友沒有死。她離開我了。她說我們在一起根本不快樂,她想要一個有幽默感的男人。




“自由”
選自卡洛斯.富安蒂斯的書「我相信」

“FREEDOM”
by Carlos Fuentes from his book 'This I Believe: An A to Z of A Life'





在生與死,在世界上的美麗與醜惡之間,我們為了追求自由而活,不管處在任何情況之中,自由而不能限制。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etween the beauty and the horror of the world, the quest for freedom is what makes us, no matter what the circumstance, free.



“寫作”
莒哈絲如是說
“Writing”
by Marguerite Duras







離開寫作時的那種孤獨,作品就不會誕生,或者支離破碎,毫無生氣,不知如何發展下去。

摘自莒哈絲文集「寫作」。(曹德明譯,春風文藝出版社)


The solitude of writing is a solitude without which writing could not be produced, or would crumble, drained bloodless by the search for something else to write.


“無技能且不知曉:
體認個人無能之困難如何引發過度膨脹的自我評價”

2000年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得主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A research by David Dunning and Justin Kreuger, the winner of 2000 Ig® Nobel Psychology Prize


整體而言,研究結果顯示無能這個問題比想像中來得更嚴重。不僅是無能的人沒辦法體認他們自己的無能,當他們在別人身上看到能力時,也沒有辦法體會。

如果你有無能且不知自己無能的同事,這份研究可能會是既有用又方便的工具。

我們建議你影印這篇報告,並把報告送給每一個這種人,如果必要的話,請保持匿名。有必要的話可以重複發送。

摘自「搞笑諾貝爾獎」,Marc Abrahams著。(陳雅汝、林劭貞、吳書榆譯,台灣商務印書館)




“在女人死亡之地我被喚醒”
Jenny Holzer的投影作品系列之一
“I AM AWAKE IN THE PLACE WHERE WOMEN DIE”
One of the series of light projections by Jenny Holzer








“你”
“You”


你是我生命所瞭解的唯一音樂。
(by Jorge Luis Borges)










The Weepies "Gotta Have You"
from the album 'Say I Am You'(Nettwerk, 2006)







不要咖啡,不要淚水
不要威士忌,不要紅酒
都不要,也不要別的了
我要的是你,我要的是你

直到躺在你的臂彎裡,我才會感到溫暖

No amount of coffee, no amount of crying
No amount of whiskey, no amount of wine
No, nothing else will do
I've gotta have you, I've gotta have you.

And I won't be warm till I'm lying in your arms


Oct 16, 2006

In a Hole


你失掉的是世界,得到的是存在。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心靈工坊)


地面裂了個大洞,愛粒斯跳進去,順著那條又深又黑的隧道一直滾下去,不知道何時會看到出口。

路上有洞你會自己跳進去嗎?愛粒斯這麼做了,但請別問她為什麼。有個洞在那裡,愛粒斯經過,瞥見生命中未曾被揭開的底部,她可以繞道,可以像往常一樣視而不見,但是有一天,愛粒斯突然不想走其他的路了,那些路上沒有風景又很無聊,她也找不到理由繼續往那邊走,所以,她往下跳。

愛粒斯耐心等待,等自己慢慢滾到底。滾啊滾的,身上的東西一件件剝落,首先是過去,一些不會再用到的習慣等等,接著是未來,反正每個人的未來都是自己編造的,所以愛粒斯也不覺得可惜。滾啊滾的,愛粒斯在隧道中碰到一些新東西,有的和她擦肩而過,有的被她撿起來,握在手裡一陣子,又因為某些原因(太大?太小?太刺人?)而脫離。

在深不見底的隧道中,時間既是飛快又是緩慢,不斷移動又形同靜止。如今,當初出發的洞口,已經微小得像個針孔,但愛粒斯開始喜歡上這種狀態,事實上有點太喜歡了,因為她似乎不再想看到終點。

漸漸的,愛粒斯只剩下現在,她活在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短暫的片刻中。現在愛粒斯可以清楚感覺到,她的每一個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個活著的瞬間。在每一個微小的瞬間,她活過又死去,重生之後又再長眠。

愛粒斯張開眼睛,又閉上眼睛,沒有差別。愛粒斯張開眼睛,看見隧道盡頭透出微光,愛粒斯閉上眼睛,就算沒有看見也沒有關係。

Oct 8, 2006

Solo- The Moon Was Blue

那些夜晚,月是藍的。


男人的母親在他五歲時辭世,
父親養不起孩子,一家人被迫離散。
家,是男人一個遙遠的夢。

他十五歲起自立更生,
在農場、工廠工作,還賣過冰淇淋。
音樂,是他僅有的一切。

男人寫紅了第一首歌,
卻同時被徵召入伍。
退伍後,他的音樂事業開始起飛。

從五零年代的鄉村、民謠,
來到六零年代的流行與搖滾,
男人爬上一個流行歌手的巔峰。

七零年代,
他被冠以「鄉村樂的布魯斯史普林斯汀」之名,
專輯一張張灌錄,人氣高居不下。
1975年,誰也不知道這將成為最後的紀念,
錄完「與家人在廚房唱歌」專輯之後沒多久,
他的長女過世,年僅十五歲。

八零年代,世界變了。
當專輯銷售數字下滑,
男人留下他在鄉村音樂無可置疑的地位,退場。

再回來,已經是二十年以後了。
2005年,男人年過七旬,
越陳越香的歌聲,
於專輯「The Moon Was Blue」重現。

你確定你聽過那些歌,
但它們飽經歲月磨損,磨掉了銅臭味,
甚至帶有某種鄉愁。
你發現你很想念這種感覺,僅管很過時,
但那時音樂就是這麼簡單,好聽就好。

那些夜晚,月亮是藍的,
那顏色源自你陳舊的記憶。



Bobby Bare "Everybody's Talking"
(from the album 'The Moon Was Blue',
Dualtone 2005)




幾乎難以抗拒Bobby Bare以他頹靡但美麗的方式,翻唱已遭你摒棄的每一首老歌。那音樂穿過了遙遠的歲月,你覺得熟悉、你覺得安心,就像你最懷念的搖籃曲。但你隨時可能會醒來。所以你捧著這音樂如同舊夢,害怕它隨時會破碎,結束,把你丟回這粗糙速食的世界,這個年代從來不會好好聽完一首歌。

好了,閉嘴聽音樂,這美德永不過時。

Bobby Bare翻唱「Everybody's Talking」(原作:Fred Neil)

Everybody's talking at me
每個人不停對我說話
I don't hear a word they're sayin'
他們說什麼我都沒聽見
Only the echoes of my mind
只聽到我腦中的回聲
People stopping, staring
人們停下來,看著我
I can't see their faces
我卻看不見他們的臉
Only the shadows of their eyes
只看見他們眼中的影子

I'm going where the sun keeps shining
我要去那陽光永恆照耀之處
Through the pouring rain
通過這傾盆大雨
Sailing on a summer breeze
在夏日微風中航行
And skipping over the ocean like a stone
像小石子一樣在海洋中彈跳

No I won't let you leave my love behind
不,我不會讓你忘了帶走我的愛


Madeleine Peyroux
'Half the Perfect World'

(Rounder-Emarcy 2006)

本質極為相近的一張專輯,只不過Madeleine Peyroux的基調是爵士。專輯多數為翻唱,另含四首Peyroux參與的原創曲。曲單十分引人入勝,包括Leonard Cohen、Tom Waits、Serge Gainsbourg等,前述的「Everybody's Talking」這首歌也包含在內,其他還有百翻不膩的卓別林名曲「Smile」,另外,連K.D. Lang也跑來合唱了一首。在Peyroux嬌嫩的歌聲中,每首歌都換上典雅細緻的音樂樣貌,可惜的是,歌聲雖能輕易聯想到Billie Holiday,卻稍嫌軟弱,常被音樂覆蓋過去,而編曲的表現則是不溫不火,未能為詮釋賦予難忘的新意。

Sep 21, 2006

Bloggism! weekly- Blue Pages to Jazz Frisson

Special Report


賀! Jazz Frisson(加拿大) 與 Blue Pages(台灣) 友好連結!

是的,Blue Pages將不知羞恥的成為Jazz Frisson的特派員。
用生澀的英文幫人家報導台灣的爵士動態…?
管他的,這真是太有趣了!

是的,因為部落格、因為爵士樂,
因為有充滿實驗精神的Jazz Frisson,
還有善良又有耐心,為我細心校正的部落格主人Jean-François
從台灣到加拿大,將只有一個連結的距離。

第一篇文章已上線:
Kurt Elling in Taiwan


且慢…我這忘恩負義的傢伙忘了什麼?
沈公 丹妮娥 大大!
對您的大力贊助,小的將永銘在心…(在心…在心…)

是的!
堪稱台灣爵士節目史上最豪華之Kurt Elling來台專訪,
「文字版」現正於沈大部落格 Jazz 'N Azz 慷慨登出!

對此賺人熱淚之義舉,小的除了叩謝一番,
就只能在此報馬仔一下啦!
緊上 Jazz 'N Azz 瞧個究竟呦!



Cheers for the link between Jazz Frisson (in Canada) and Blue Pages (in Taiwan) with the love to Jazz!

Blue Pages will be the Jazz Frisson's correspondent in Taiwan.
Blue Pages will report the Jazz concerts in Taiwan and published by Jazz Frisson.
The greatest event in the Blue Pages's blog history, and it's funny!

Thans for the BLOG, and the JAZZ.
Thanks for Jean-François and his innovate blog Jazz Frisson, without his patience and great correction, this can't be true.

How far is Taiwan to Canada? Only a link away.

The first report for Jazz Frisson now on-line:
Kurt Elling in Taiwan

Special thanks for Dannyboy, who is the best Jazz DJ on the radio in Taipei, it was his support to make the report thinkable.

Read the Chinese interview with Kurt Eliing by Dannyboy in his blog Jazz 'N Azz .

Sep 8, 2006

Songs about Leaving

關於離別的歌


很久以前的某一天,
我抬頭一看,
看見這座陸橋,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

我拍下了那一刻,
它永遠印在我的底片裡。
但那和太陽一樣燦爛的時光,
我已經無法留住。

好幾年過去了,
就在昨天,
我回頭一看,
但除了遮蔽的陰霾外,再也看不見什麼。


Long long time ago,
when I looked at the sky,
I saw this skywalk, shining in the sunlight.

I shot it.
That moment was printed on the negative of this photo forever.
But I can never stay the time. The best time of mine.

Years past,
it was just yesterday,
when I looked back on my way,
I saw nothing, nothing but the sheltering sky.




Carissa's Wierd
"September Come
Take This Heart Away
"

(from the album
'Songs About Leaving')








三個月前的某一天,
在路上,風緊緊吹過我的腳邊。

風向變了。

我希望我可以像保姆包萍一樣,
立即拿起洋傘乘風而去,
但我不能。

於是等到三個月後,
讓九月把這心帶走。

因為,九月是決定向過去告別的季節。

因為,當十月到來,我想活在新生命裡。

Three months before,
someday when I walked on the street,
suddenly, I felt the wind beneath my knees.

I found the wind direction changed.

I wish I were Mary Poppins,
for I can open an umbrella and fly into the sky.
But I can't.

So I've been waiting for three months,
till the end of September.
September is the time to say goodbye to the past.
September had came and took this heart away.

So I decided to leave. Because of October.
It's only because I want to live a new life when October comes.

Sep 6, 2006

Bloggism! weekly- Nordic Neighbours


Blogsite:
Nordic Neighbours

The Blogger:
Four Nordic photographers





.Four Nordic photographers visit each others capitals, they taken pictures and published live on blog.
.What would be seen,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The immediate photos are real, honest and unique.

四個攝影師走訪彼此國家的首都,使用同一款數位照相手機,沿途拍照,並利用手機的網路功能,立即上傳到部落格。

的確,讓照片自己說話就夠了。這個部落格沒有任何文字,每次貼文都以四個城市的名字為標題來區別。僅管如此,每個攝影師的風格仍然清晰可辨,唯一的共同點,則是隨走隨拍的率性。透過旁觀者的眼睛,窺看自己熟悉的土地,北歐攝影師們是否看見更多?看得更清楚?網路上的瀏覽者,看見的是陌生的異鄉,還是科技縮短的距離?

關於北歐,我們除了完美的風景、精緻的家居建築以外,終於可以在這些大量而未經修飾的照片裡,看到地上的路標、破裂的腳踏車坐壂…那些很少看到,屬於每座城市的私密領域。而,這讓我們覺得彼此越來越靠近。


Bloggism! weekly 部落格主義!週報

Exploring from blogoshere around the world!
The new column "Bloggism!" coming out every week,
just around your neigh-blog-hood!
環遊世界探測部落圈!
新專欄「部落格主義!」於每週出沒,
就在你的部落格-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