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24, 2013

迄未天暗 It's not dark yet.


步出通勤電車,天還沒黑。倦極的返家人潮裡,有人稍停腳步,默默拿出相機,對著遠方的山與天,拍了下來。發現這幕的我暗自在心裡微微笑,逕自繼續向前。直到爬上快到家的坡道,我才明白為什麼…因為映在我眼前的,就是這片深邃的藍、深邃的遲暮。

然後我耳朵裡,Bob Dylan剛好唱到:
It's not dark yet 天迄未暗

就是這樣的時刻,你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通勤個幾小時才能到家。但你仍然不明白,為什麼河岸的暮色可以輕易不再,就因為沒有指定登錄為文化資產。如果我們把山、海、天與地都指為古蹟,是否就可以保護祂們不在我們面前被奪走?

最後,只剩Bob Dylan還在繼續唱著:

I've still got the scars 我仍帶著渾身傷疤 
 That the sun didn't heal 陽光也未能治癒

Behind every beautiful thing 在所有美麗之後
 There's been some kind of pain 都有某種痛楚


其實,你只是在路上隨機挑了這張專輯。想說比起他的其他老唱片,你從來也不喜歡這張復出又得了堆獎的,你只是想說也許可以再聽看看,而也許只是也許…這次他真的讓你聽進去了。

Jun 16, 2013

CD47 OST: Millennium Mambo

電影原聲帶:千禧曼波

跟電影旁白說的一樣,遲至10年後才來回顧往事般的看了這部片。電氣化的林強是無形卻最搶鏡的配角,那「靈魂善良的人」和「光明的路」不斷迴響,你覺得主角根本是在跳煙酒曼波,而那也是你曾任性浪擲青春的2000年。

Jun 15, 2013

哪裡有河?- 烏克麗麗創作短歌

不給種田只種房子,高樓何時有盡頭?
河岸有感,留歌。

【哪裡有河 Where's the River】
海藍吶的第14首烏克麗麗創作短歌
The 14th Ukulele Song by HelenaBlues
-------------------------------------------------------

喔河 順水流 河邊的高樓 哪裡有盡頭
不見河 不見田 都讓給高樓 水筆仔都沒有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嗚哇嗚哇 嗚哇嗚哇

啊~哪裡有河 都只有 沒人住的房子
我問 田到哪裡去了 你告訴我 別告訴我
不種田 只有種房子



海藍吶的烏克麗麗短歌頻道

Jun 13, 2013

CD46 OST: Chaplin

電影原聲帶:卓別林與他的情人

原聲帶購入多年才一窺電影真貌,可惜John Barry濃厚管弦配樂的老招,讓我一度以為還在看《似曾相識》。小勞勃道尼唱卓別林名曲Smile立意良好,問題是它用了90's時興的流行編曲,難得電影看不太出來年紀(除了小勞勃道尼太粉嫩可口外),就這出包了。

Jun 10, 2013

Life Behind CDs - 都是那個高中女生害我愛上爵士的


「怎麼開始聽音樂的?」

這是樂痴間彼此問候最常用的問句。

朋友J.K.(保護當事人,匿名)的回答是,「因為大學時有些人在聽,因為都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就卯起來聽。」

雖然跟J.K.年紀跟差了半輪,但就這方面的理由還真沒什麼差,而且故事的結局還一樣: 「等我聽了很多很多以後,才發現那些人都沒在聽了。」

猛然回首,連「被騙了」也沒得客訴,你已自願成了耳朵有點強迫症,經常手滑於音樂產品與演唱會門票,花上大半生在搜尋音樂新知(並催生購買欲望),除了身上的空氣吉他T恤外,嚴格說來沒有在玩音樂(所以也沒那麼酷)的,樂痴。

問題的重點放在:怎麼「撩落去」這回事。

既然樂痴路上多半是孤獨的(就是沒有人會問我的意思),這個問題我就自問自答自己爽了。

我想,應該都要怪那個高中女生

如果不是當年心眼小的競爭意識作祟,她,其實還蠻酷的。外表是日系女生的白晰可愛,內裡藏有剛好相反的早熟反叛。

要命的是,我常常跟她一起搭公車回家。
下課時間當然塞車,就聊天。

她說她去唱片行,店員都很驚訝怎麼聽得這麼廣。
她說她最喜歡的樂器是大提琴,因為最接近人聲的頻率。
她還說她最喜歡的鋼琴家是波哥雷利奇

然後問題來了,她問我愛聽什麼音樂。

人家說,臨終前會在腦中飛快重演一生。那是真的,至少內心OS可以。當時我腦袋也掃過一遍CD架,就發生在瞬間而已(是因為數量很少吧)

在亡命關頭,我的內心OS同時翻滾著千百萬個答案:我能回答是亂馬1/2嗎?或林強、潘麗麗、友坂理惠?鋼琴家?不就鋼琴王子陳冠宇?(其實可以,但我前面說過我是小眼鬼愛面族)


波哥雷利奇,彈的是蕭邦拉威爾
陳冠宇,彈的是讓我歡喜讓我憂


最後,腦內搜尋有如命中註定般…
停留在一張廉價爵士合輯CD上*

我回答她,「我喜歡爵士樂。

非常鎮定的。

她就說,「那,借我幾張來聽聽吧。」

該死的。(啊啊啊啊啊XDDDDD)

你可以想像我心中的孟克吶喊表情。

接下來,我發現自己每天凌晨守著愛樂電台聽黎時潮講爵士樂,熟讀了世界文物出的每一本爵士書。我還每週準時向台北車站報到,補數學在其次,主要是為了逛唱片行。

買到第100張爵士的時候,我把CD清單遞給她。
雖然,她始終沒有跟我借過任何一張。

這時我才終於領悟到,以前我說的那句…
「我喜歡爵士樂。」

原來,是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這個專欄最早寫的那張CD1,我買的第一張CD

Jun 9, 2013

CD44~45 原鄉小學校的距離可曾縮短?


CD44 歌開始的地方:泰武國小古謠傳唱

這裡的跨界編曲是僅見最不「逾越」的了,雅緻簡約,反而能襯得古調旋律更美,想聽原曲原貌也可以取CD2來聽。好像這樣才對得起原鄉孩子的天籟之音,專輯的設計與製作都很精良,讓人為台灣有這般好聲音而動容。

CD45 布農傳統兒童歌謠:花蓮卓楓國小合唱團

在花蓮文創小店發現,封面頗有ECM廠牌的無華雋永風格。這於2000年錄音的專輯是樸質的,內頁紀載著原鄉小學校近似的故事:為總統府演唱、比賽常勝軍…等等。孩子的歌聲永不會褪流行,但島國東側的距離可曾縮短? 

Jun 3, 2013

CD41~43 聽見…桃山國小的音樂秘語

報導說新竹縣五峰鄉桃山國小以《霞喀羅精靈的祕密語》專輯入圍了金曲獎。

而拜之前工作所賜,我曾有幸聽見了桃山幾次。


第一次,是因花鼓節邀小朋友表演,而在這之前,我們希望遠途而來的孩子們,能先來文化資產館玩玩手工藝。

我並不知道他們來自的五峰如大部分的原鄉,於深不知雲處的縣境邊緣,究竟算是多遙遠。


我只知道那裡的孩子們似乎歷盡天災,師生致力於傳統音樂的傳承已經多年,並有些成果了。

在大人「好意」安排下,孩子們端坐並學著用手工機器DIY玩竹編,聽憑大人逐個步驟教,編織的路因按捺著好動本性,變得很長很長。

有個孩子忍不住說:我阿媽就有這樣編了啊!

是啊,這套手工編織機,不也是師法原民傳統編織智慧來的嗎?但孩子仍然耐著性子一個個完成了,不管做得好不好,還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樂趣。


孩子是善良的。

當天晚上,去看桃山國小的表演。

孩子們換上傳統服裝都不一樣了,在他們演出的傳統打擊樂(鼓與木琴)裡,聽得見驕傲與自信。


幾年前,曾有過一張《桃山小學的夏天音樂課》專輯,錄下這個原鄉小學校的音樂進行式。

有孩子純真的合唱與擊樂、正在萌芽的小小鋼琴家、老師動人的歌謠傳承…大提琴家則帶著古典音樂走進來,兩種迥異卻同樣悠長的音樂語彙相遇了,結果也很契合。

這張專輯後來得到金曲獎,但桃山國小的音樂才剛綻放,那個夏天的光與熱,卻失落了。礙於版權難解,專輯不得再版而失傳,這份遺憾促成校方提出申請計畫,成了錄製下張專輯的契機。

我也因此再碰到桃山國小。

計畫媒合藝術家蔡宛璇與Yannick Dauby(回看工作室),在桃山國小及相關的文化場域,與師生及部落耆老玩了場「聲音與藝術的遊戲」。

專輯《聽見桃山》就是這個過程的紀錄,本身可以當作一件聲音藝術品來聽。

打開耳朵到桃山,會聽見什麼?

超濃密的蟬鳴;
部落耆老開講,豐富的聲音表情比故事情節還有戲;
孩子的竊竊笑語;口簧琴、傳奇口技;
小學校拔河比賽的群情激烈;
部落青年收集傳唱的歌謠;
長者滄桑的聲音紋路;
溪流與木琴合奏打擊樂…

習於「音樂」的耳朵裡,上述「聲音」我們往往聽而不見。但是在這裡,它們一個個成了鮮明獨特的趣味角色,於《聽見桃山》的聲音劇場領銜主演。

那年回顧工作,我曾寫下以下這段文字:

 「連續兩天密集的報告,終於輪到最後一場桃山國小,委員們的心力與體力都已瀕臨極限。
 察覺到現場氣氛,報告人錢主任並沒有立即簡報,而是執起妻子之手,合唱。
 悠遠的文化從歌聲流洩出來,真正動聽的則是溫潤體貼的心意。那是我所聽過最接近天籟的音樂。


得知桃山國小出版最新專輯《霞喀羅精靈的祕密語》,則是離開那份工作多年的事了。

跟校方開設的網頁下訂單後,直接從五峰寄來了包裹。打開來,是設計精美的精裝外盒,除了CD、厚厚的解說冊外,還有一張同步搭配歌詞字幕的DVD。

專輯說,「最後一階段錄音,六年級小朋友已經畢業了,颱風和土石流的肆虐,使得練唱及錄音工作都很難進行。小朋友上了國中以後需要搬到平地去就讀,也因此很可能不會回來錄音。」

然而孩子們還是排除萬難,依約回來錄完了最後一首歌,「錄下這一刻的美好」。

這樣就夠了。

小朋友畢了業非得下山,與純真的歌聲一樣,再也回不來。面對山下嚴苛的現實,音樂可能幫不上什麼忙。但至少,合唱團留下這樣的音樂紀錄,且專輯售出所得全數捐入教育基金,深具音樂天賦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未來。

最近打聽到好消息,專輯已經出到了第二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41 桃山小學的夏天音樂課
大提琴家來了,帶來古典跨界的美味交融。
CD42 聽見桃山
藝術家來了,帶來聲音探索的奇遇啟發。
CD43 霞喀羅精靈的祕密語
基金會來了,留下音樂紀錄為未來儲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