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18, 2007

No.5- Elégie

悲歌











千萬別回頭,
一轉身,
你僅有的愛情便會死透了。






波爾肯 (William Bolcom) 的法國老師米堯 (Darius Milhaud),寫過一組小夜曲叫「山楊」(Aspen Serenade, op.361),拆解A-s-p-e-n這個字,當成每個樂章開頭的第一個字母。對這套曲子極推崇的波爾肯也照做,寫了小夜曲「奧菲斯」,原文名Orpheus雖然有七個字母,但如果改用法文的「Orphée」就只要寫六首。波爾肯想寫六個樂章,也想用法文為每首曲子命名,於是就有了如下的各樂章標題:

William Bolcom:
Orphée-Sérénade (1984)

I. Ouverture
II. Romance
III. Pas des Bacchantes
IV. Hurluberlu
V. Elégie
VI. Energique

男孩愛上女孩,以音樂感動女孩愛上他,兩人婚後,女孩卻意外身亡。男孩再用音樂感動冥府,於是陰間同意讓他領走愛妻的魂,但是在重返陽間的路上,他絕不可以回頭看。然而大家都知道,他畢竟還是這麼做了,一轉身他便永遠失去了摯愛,這就是奧菲斯的悲劇。

帶點戲謔吧,波爾肯用仿古的手法寫這套曲子。他說序曲的結構比較像巴洛克組曲中的Allemande舞曲,而第二首則如題,浪漫、懷舊又年輕純情,大概可以說是奧菲斯在思念亡妻。第三首是狂暴的拜酒女神「Bacchantes」,她們因奧菲斯救妻失敗,只彈悲調不奏舞曲,竟怒而把他撕成片片,棄屍河中…;第四首和米堯之子-畫家丹尼爾有關,波爾肯曾受邀為他的動畫「Hurluberlu」(意近「騷動」、「喧囂」) 寫配樂,但計畫後來流產,徒留波爾肯對這騷動的錯亂音樂印象。

終曲由憤憤不平的小提琴獨奏出場,波爾肯對這段的解說很經典小提琴不總是要在小夜曲裡有很多獨奏嗎?「我的獨奏咧?這首曲子都快完了!」這就是這段像在抱怨的獨奏!自此曲子急轉直下,突然冒出莫札特的「哈弗納」(Haffner)小夜曲,最後回到主調C大調,很像是一首正統小夜曲般的結束。(還是別問「為什麼是『哈弗納』?」了吧…就因為它是G大調而已!波爾肯的說法是,那可以解決如何回到主調的問題…)

所以,這便可以解釋,為什麼接在第四首的一團混亂之後,由鋼琴娓娓奏出,並由輕柔管樂接上的第五首「悲歌」,會讓人如此心生感謝。這首哀愁淡淡,旋律美極了的短曲就像跑錯了地方,在這短短的3分二十幾秒,狂風暴雨不再猛敲我家的窗,我忘了世界一度嘈雜,在哀歌中我安然休憩

只是,3分24秒,鋼琴語尚未歇,那來自終曲的小提琴,已迫不及待發出第一聲尖銳抱怨。(不過還好,如果你單聽這首的話,便會聽到小提琴聲慘遭截斷,戛然而止) 是波爾肯的惡作劇?還是現實太諷刺?此時我才驚覺,原來這不過是暫時的過渡,我們總得隨時接回世界的混亂,措手不及的。好啦,意料之外的短暫假期結束,明天還是要去上班。


關於波爾肯:
波爾肯也是鋼琴獨奏家,並與次女高音太太Joan Morris長期搭檔。身為一個美國作曲家,從Ragtime散拍音樂到小酒館、百老匯…這種種音樂語彙,都被他以美式熔爐的後現代精神,闖進後來被稱為Avant-Garde前衛音樂的範疇裡。



波爾肯:奧菲斯-小夜曲
William Bolcom: Orphée-Sérénade
V. Elégie




Sep 17, 2007

The Plastic Cactus

塑膠仙人掌



你用塑膠積木組了一座仙人掌。
它很綠,而且夠刺。
但它畢竟不是真的。

又有什麼是夠真的呢?

Daily Photograph
Day 42

Sep 9, 2007

A Day on an Island- Black Islands

黑島


早上8點45分,人群湧出捷運口,
趕赴與打卡鐘的9點整感應。
一定是烈日模糊了我的眼…

因為,我看到,潮水來了─

趕緊揉去滿眼沒睡醒的眼屎。
再睜眼,卻看到滿街都是一座座黑色的小島。
一座座,黑髮人頭島。

滿街浮游公事包,包包相連到天邊。
沒有人說話,沒有人尖叫,沒有人吶喊抗議。
有的是沈默,不見的,只是買早餐的隊伍。

水很髒。流著上班族味精過剩的油脂。
水很汙濁。血液裡逐漸不再流動的僵化滲出。
黑色小島們在汙水裡不曾掙扎,
反正早已習慣。

習慣脾肺壓迫,習慣皮膚溼冷,習慣呼吸不到新鮮空氣。
小黑島們默默破水前進,
有禮貌有毅力,拿出爭取客戶預算的耐心。
潮水總會退去,打卡鐘從不等人。

黑色小島一個個浮起,游向巨樓高塔。
滿是泥濘的皮鞋,踩過我的白日夢而去。



Inspired by


Luna Blanca "Island Reggae"
from the album 'Guitar 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