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3, 2013

CD41~43 聽見…桃山國小的音樂秘語

報導說新竹縣五峰鄉桃山國小以《霞喀羅精靈的祕密語》專輯入圍了金曲獎。

而拜之前工作所賜,我曾有幸聽見了桃山幾次。


第一次,是因花鼓節邀小朋友表演,而在這之前,我們希望遠途而來的孩子們,能先來文化資產館玩玩手工藝。

我並不知道他們來自的五峰如大部分的原鄉,於深不知雲處的縣境邊緣,究竟算是多遙遠。


我只知道那裡的孩子們似乎歷盡天災,師生致力於傳統音樂的傳承已經多年,並有些成果了。

在大人「好意」安排下,孩子們端坐並學著用手工機器DIY玩竹編,聽憑大人逐個步驟教,編織的路因按捺著好動本性,變得很長很長。

有個孩子忍不住說:我阿媽就有這樣編了啊!

是啊,這套手工編織機,不也是師法原民傳統編織智慧來的嗎?但孩子仍然耐著性子一個個完成了,不管做得好不好,還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樂趣。


孩子是善良的。

當天晚上,去看桃山國小的表演。

孩子們換上傳統服裝都不一樣了,在他們演出的傳統打擊樂(鼓與木琴)裡,聽得見驕傲與自信。


幾年前,曾有過一張《桃山小學的夏天音樂課》專輯,錄下這個原鄉小學校的音樂進行式。

有孩子純真的合唱與擊樂、正在萌芽的小小鋼琴家、老師動人的歌謠傳承…大提琴家則帶著古典音樂走進來,兩種迥異卻同樣悠長的音樂語彙相遇了,結果也很契合。

這張專輯後來得到金曲獎,但桃山國小的音樂才剛綻放,那個夏天的光與熱,卻失落了。礙於版權難解,專輯不得再版而失傳,這份遺憾促成校方提出申請計畫,成了錄製下張專輯的契機。

我也因此再碰到桃山國小。

計畫媒合藝術家蔡宛璇與Yannick Dauby(回看工作室),在桃山國小及相關的文化場域,與師生及部落耆老玩了場「聲音與藝術的遊戲」。

專輯《聽見桃山》就是這個過程的紀錄,本身可以當作一件聲音藝術品來聽。

打開耳朵到桃山,會聽見什麼?

超濃密的蟬鳴;
部落耆老開講,豐富的聲音表情比故事情節還有戲;
孩子的竊竊笑語;口簧琴、傳奇口技;
小學校拔河比賽的群情激烈;
部落青年收集傳唱的歌謠;
長者滄桑的聲音紋路;
溪流與木琴合奏打擊樂…

習於「音樂」的耳朵裡,上述「聲音」我們往往聽而不見。但是在這裡,它們一個個成了鮮明獨特的趣味角色,於《聽見桃山》的聲音劇場領銜主演。

那年回顧工作,我曾寫下以下這段文字:

 「連續兩天密集的報告,終於輪到最後一場桃山國小,委員們的心力與體力都已瀕臨極限。
 察覺到現場氣氛,報告人錢主任並沒有立即簡報,而是執起妻子之手,合唱。
 悠遠的文化從歌聲流洩出來,真正動聽的則是溫潤體貼的心意。那是我所聽過最接近天籟的音樂。


得知桃山國小出版最新專輯《霞喀羅精靈的祕密語》,則是離開那份工作多年的事了。

跟校方開設的網頁下訂單後,直接從五峰寄來了包裹。打開來,是設計精美的精裝外盒,除了CD、厚厚的解說冊外,還有一張同步搭配歌詞字幕的DVD。

專輯說,「最後一階段錄音,六年級小朋友已經畢業了,颱風和土石流的肆虐,使得練唱及錄音工作都很難進行。小朋友上了國中以後需要搬到平地去就讀,也因此很可能不會回來錄音。」

然而孩子們還是排除萬難,依約回來錄完了最後一首歌,「錄下這一刻的美好」。

這樣就夠了。

小朋友畢了業非得下山,與純真的歌聲一樣,再也回不來。面對山下嚴苛的現實,音樂可能幫不上什麼忙。但至少,合唱團留下這樣的音樂紀錄,且專輯售出所得全數捐入教育基金,深具音樂天賦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未來。

最近打聽到好消息,專輯已經出到了第二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41 桃山小學的夏天音樂課
大提琴家來了,帶來古典跨界的美味交融。
CD42 聽見桃山
藝術家來了,帶來聲音探索的奇遇啟發。
CD43 霞喀羅精靈的祕密語
基金會來了,留下音樂紀錄為未來儲值。

1 comment:

Helena Blues 海藍吶 said...

桃山國小獲金曲傳統歌樂專輯獎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09/11201306100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