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21, 2007

Solo- Noisy Silence

沒有不吵的寂靜


將近午夜。
雨已經停了,
只留下輪胎劃過積水的聲痕。
這本來會是個靜極了的夜。
但那矯揉造作的笑聲卻直要強暴你的耳,笑你得來不易的寂靜體質太脆弱。






Dino Saluzzi "Silence"(Charlie Haden)
from the album 'Once upon a time- Far away in the south'




等等,這事還是借用別人的話來講比較好。

哲學家又犯了失眠的老毛病,因為城市的噪音而越來越難入睡的時候,或者在夜深時,疾駛過莫貝爾廣場的汽車、卡車的呼嘯聲,讓我忍不住詛咒我自己這個城市居民的宿命時…(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La Poetique De L'Espace」,龔卓軍、王靜慧譯)

午夜的痴笑聲到底哪裡惹惱了我?隨手翻翻書,不料我狹隘的反感卻被尼采一語道破。

在生活中深受過傷害的人懷疑一切開朗,彷彿那是天真幼稚的,暴露了沒有頭腦,讓人見了只能憐憫和同情…在他們眼裡,娛樂、喧嘩、歡快的音樂都像是重病者的執意自欺…(尼采,「悲劇的誕生『曙光』」,周國平譯)

回過頭看哲學家和噪音怎麼了?哲學家試著想像城市是一片擾嚷不休的海洋,想像洪水和海潮無止境低迴,如果噪音演變得越來越令人痛苦,他會盡力從中聽見雷鳴,而雷鳴狠狠斥責著他,而他則自悲自憐:「不幸的哲學家啊,你又在那裡被風暴所纏住了,被生命的風暴緊緊的抓住!

看完這句話我決心拋棄哲學家,投靠音樂家(?-見後註)約翰凱吉John Cage。凱吉說:「我相信噪音的用處。

不管我們在哪,我們聽到的多半都是噪音。當我們不予理會,它就搞得人心神不寧。當我們傾聽,我們就會發現它的迷人之處。(約翰凱吉,演講與寫作集「Silence」)

如果我說我因此與噪音化敵為友,我便是在自欺欺人。但還好凱吉繼「上帝已死」、「藝術終結」後領悟並做出以下宣言:

根本沒有寂靜。

即使身在科學家創造出來的無響室中,你仍會聽見自己身體運行的聲音。凱吉發現,無聲來自有聲,我們所聽到的聲音皆為音樂。要打開耳朵,就要好好傾聽寂靜無聲。

原來如此,我覺得好安慰。尤其當我留心傾聽周遭,我聽見…痴笑者已倦極入眠。

最後就用凱吉的話,重拾我曾失落過的寂靜。


沒有
There is no

什麼事像寂靜。什麼事都永
such thing as silence. Something is al-

遠在聲音中發生。
ways happening that makes a sound.




(選自「Silence」中的『給演講者的45分鐘 45' For A Speaker』)


註:凱吉曾拜師荀白克(二十世紀奧地利作曲家),大師對他這個徒弟的評語一針見血:「他不是作曲家,而是發明家─還是蠻有天份的發明家。」



Silence
Lectures and Writings by John Cage

關於約翰凱吉講詞與寫作集
無聲




凱吉名作「4分33秒」讓鋼琴家坐在鋼琴前面一個鍵盤也沒碰,這首曲子的音樂在你腦袋裡,在你身邊的任何聲響中。若是這樣,那這本叫「無聲」的演講與寫作文集,不也是音樂嗎?

讀者打開「無聲」的每一頁,的確都像是能聽見音樂,裡面的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曲式在,各有一套獨特的文件編排方式,光是用眼睛掃過去,每種閱讀方式就能創造出不同的韻律。

在「給演講者的45分鐘」裡,在左側以每十秒為單位註記,每頁的講詞講完剛好一分鐘,總共45頁。在「論無事的演講」(Lecture On Nothing)中則把語詞打散,每頁每一行分成四小段,以十二行為單位,由左至右跨頁念過去,每個單位共有48小段,而全部講詞共有48個單位,不妨把每一小段當成一拍,速度隨每個念的人而定,每個人念都有不同的彈性速度。

試想有本書不要你真的去讀它,就像凱吉的音樂也不是要你真的去聽它,但它們卻有千百種觀看與聆聽的自由…真的很好玩。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世界即我執 ..

Helena Blues 海藍吶 said...

是執也非執...
無我即無執!?

Anonymous sa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