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31, 2013

A CD A Day - CD36~40 Naxos是窮酸古典樂迷最好的朋友

想聽的曲目太多,老是活在貧窮線下?Naxos是窮酸古典樂迷最好的朋友。在那個中低價版還不太流行的年代,大廠牌各自據古典巨星於一方,獨立小廠的Naxos逆向操作,廉價並回歸曲目導向,古典音樂都還沒不景氣呢,Naxos就提早創下有如Uniqlo的品牌奇蹟。

不知是價位讓樂評不忍苛責?還是許多冷門曲目根本也沒其他版本,Naxos的專輯還算受到企鵝評鑑與古典雜誌好評。

跟其他歷史悠久帶有貴族氣息的大廠比起來,早期的Naxos看來實在寒酸,參照CD38(出版於1991年):明明是海頓的專輯封面卻不是他(是出了太多張畫像都用完了?),而是其他有關係的音樂家(這裡的作品也根本也不是題獻給他的那部),再說,這張人像臉也太臭了吧…

CD39(出版於2007年)剛好形成對照組,版面編排有型多了,同樣用人像,但選的可是作曲家年輕時的  帥照,顯見Naxos與時俱進的不只是曲目廣度深度。

無論獨立廠牌或低價策略,恐怕Naxos現在都不再能獨霸市場了,但我還是最景仰它挖遍各類珍稀曲目(尤其是當代作曲家)的精神,更何況還兼顧錄音品質與演奏水準。只是不管價位再如何低廉,誘人新品永遠比較多啊。


CD36 Weinberg: Cello Sonatas (大提琴奏鳴曲)

通勤路上隨機挑了來聽,巧的是一瞄手上雜誌,剛好寫著大提琴家嘉碧妲(Sol Gabetta)也在聽它!承襲蕭士塔高維契的蘇維埃作曲家,俄系曲風成了上班前微旅行之最佳配樂─ 小激情如悅目的窗外風景、小酷涼如車廂的過激冷氣。


CD37 Shostakovich: Jazz Suites Nos. 1 & 2; The Bolt Suite; Tahiti Trot (爵士組曲等)

大亨小傳搬演到俄羅斯…。蕭士塔高維契的濃烈俄式爵士想像,好像哭笑不得的馬戲團配樂─畢竟彼時人人都是受盡極權愚弄的小丑。同場加映音樂劇No No Nanette名曲Tea for Two改編管弦樂版的「大溪地狐步舞」。   


CD38 Haydn: String Quartets Op.74,Nos.1-3 (弦樂四重奏)

對只想拓展曲目不迷信明星演奏的窮樂迷來說,Noxas可比古典廠牌界的Uniqlo吧。即使冷門如海頓巴洛克室內樂,高大宜四重奏的演出仍搏得企鵝4星,且如此高評完全無關價格。
我買的第一張Noxas。


CD39 Tintner: Violin Sonatas; Chopin Variations (小提琴奏鳴曲等)

只想寫出「美好音樂」卻因納粹迫離維也納,後不巧又碰到十二音列無調性音樂當道,成了只以指揮得名的失落作曲家。小提琴奏鳴曲寫於生命最快樂之時─甫新婚且任教堂合唱團指揮職。作品提獻給同在流亡的詩人Karl Wolfskehl,詩意的以四個樂章分別道出「愛」、「挑戰」、「悲傷」與「勝利」的故事。小提琴由林昭亮擔任,以蕭邦主題的變奏曲等鋼琴曲,因黃海倫深度及情感兼具的表現頗受好評。
最近買的一張Naxos。 


CD40 Liebermann: Concerto for Jazz Band (給爵士樂團的協奏曲等)

協奏曲┼管弦樂團┼爵士獨奏家,就是這部作曲家口中的「正港藝術音樂界之當代舞曲」。低價專輯同時收錄其他管弦曲及《美狄亞清唱劇》還附歌詞!Naxos是冷門(但有意思)21世紀摩登古典的好朋友。

May 27, 2013

CD35 I Started a Joke - 完美的翻唱


我鬧了個笑話搞得全世界都哭了
I started a joke which started the whole world crying
我卻看不出是開了自己個大玩笑
But I didn't see that the joke was on me

─Bee Gees的「我鬧了個笑話」(I Started a Joke)。


在澳洲indie pop團The Lucksmiths於2005年EP「Chapter in Your Life Entitled San Francisco」翻唱以前,對這首經典名曲我是毫無知覺

但是當惆悵的口琴前奏響起,主唱清澈卻帶一絲少年憂愁的歌聲進來,隨著不快不慢的歌曲逐漸推進,輕輕的轉折,已經不過份激昂唱到了副

然後,我聽懂了這首歌。

而且我又回到了那個青澀時代,經常手足無措的,突然就與世界斷線。

像是,國高中都會叫大家參加什麼課後輔導,不知哪根筋不對,我老實覺得沒用就決定說不上,換來班導怒斥一頓威脅加告家長,才知道大人世界很多事情越是浪費生命,越是容不得你抗拒。

猶記當年我彷彿剛犯下重罪的刑犯,在放學途中整路忐忑不安…早知有這首歌,我肯定會在這用來當背景配樂。

遲至今日我才找了原唱來聽,也順帶聽聽其他團怎麼翻唱的─Faith No More、Low、Beautiful South等等,除了Low的那首異常緩慢而冗長討厭外,其實沒有多大差別。

也許這真的是不可能翻唱的任務,而AMG(All Music Guide)說得對,原曲已太完美,沒什麼好錦上添花的。但我也說不上來,到底我之所以能進入The Lucksmiths的版本,是因為多了那麼一點緊湊些的節奏、少了點激烈的歌聲表情?還是那細膩的少年愁緒感?

不管怎麼樣,每當回憶畫面隨歌播送完畢,我始終認定,這就是最完美的翻唱了。

May 25, 2013

A CD A Day - CD31~CD34

CD31 If I Were a Carpenter
另類搖滾大團齊心創意改造,讓爸媽年代的木匠兄妹從來沒有這麼酷過,還因音速青春的翻唱太正點而搶了電影《鴻運當頭(Juno)》不少鏡頭!聽少年小刀日腔女孩龐克Top of the World請小心,會喚醒對某V頻道的懷舊記憶。可能是史上僅見評價最高的翻唱專輯(AMG四星,嚇!)。
CD32  Echo

Laurie Anderson幕後鍵盤手與日本DJ聯手,以女聲電音翻玩爵士老歌。沒有時下弛放的矯情造作,穿插原音迷濛爵士管樂,電拍、爵士、歌三者混得微妙均衡,讓耳朵非常舒服,帶來炎夏裡的透心沁涼。
CD33 Wig in a Box

為了支持多元性向教育,從Breeders到辛蒂露波,連小野洋子也跟優拉糖果一起翻唱《搖滾芭比》的歌,出於感人動機的齊心熱唱無敵動聽,特別是在壓軸由活傳奇Jonathan Richman唱那首大家最愛的那首Origin of Love時…。如果唱到全世界都能聽進去了,在音樂裡懂得彼此接納,再也不分性別歧異該多好。
CD34 哈林夜總會/庾澄慶

用了各種曲風讓聽爛的華語流行歌重新來過,像是大樂團版的「吻別」等,在原發行的1995年還算有意思。但真正留下來的,是原音吉他和輕靈魂唱腔詮釋的「流水年華」,你幾乎要感謝它可以這樣簡單到底,沒突然轉成浩室電音或什麼的,像當時大部份弱智、速食且嘩眾的流行編曲那樣,因此你現在才初次聽到它,卻渾然不覺已經是18年後了。

May 23, 2013

A CD A Day - CD27~CD30

CD27 日光 雨中/陳永龍

為李泰祥名作換上更適穿、更典緻的新詮。真正的悲傷如〈告別〉般寂靜,他唱得越內斂你反而越想哭,這次你也才聽懂什麼叫「再看一眼就要老了」…這個版本曉得你和那人的同向航行註定短暫,並預言你可以放自己在這裡痛哭,無聲地。
CD28 TORANOANA(虎の穴)/GO!GO!7188

封面copy披頭四《Revolver》專輯迷幻風,宣示:這是場邦樂復興派對!2個女生(+1鼓手)的招牌衝浪龐克搖滾,玩出山口百惠、Pink Lady、永井豪動漫甜心戰士等60~80's日本老流行的復古醍醐味。

CD29 Pop Pop/Rickie Lee Jones

看封面可愛買的第一張翻唱專輯。據說這是1~2個小時直接在錄音室live出來的,不插電原音小編制翻唱老歌自然耐聽,重溫才驚覺幾個爵士大咖伴奏,難怪她招牌孩子氣(但非爵士的)唱腔在這顯得單薄了。在大多慢板情歌中間,有超俏皮(調皮?)小朋友獻聲客串的Dat Dere是專輯一大亮點。
CD30 《我是你的男人》(I'm Your Man)原聲帶

Wainwright兄妹、尼克凱夫等群星的有愛翻唱──Antony詮釋If It Be Your Will只能用糾心形容,這場致敬音樂會加訪談拍成的紀錄片,讓你真正懂得品嚐,越老越如陳釀般香醇的李歐納柯恩。

May 17, 2013

CD26 People Are Strange - 翻唱的奧義

翻唱專輯評價往往都很差(其實,根本沒聽過半張是評價很好的)。問題應該出在,樂評聽到人家唱他們的愛歌,理所當然就會用(有時充滿捍衛敵意的)高標來檢視吧?翻得中規中矩就說放不開來,不敢加進自己的特色,徹底改頭換面嘛,又說聽不出來是什麼鬼!(翻白眼)

CD26 People Are Strange/Stina Nordenstam

北歐冷冽創作女聲Stina Nordenstam,曾用她聽來像小女生囈語的歌聲,在《People Are Strange》專輯翻唱Purple Rain,這明明就是王子那首大家都聽過的超流行經典,但保證你完全聽不出來。同理,聽完這張氛圍無底寂寥的專輯,你會訝異曲單裡竟然包括洛史都華,而專輯同名曲是來自The Doors。

(按這裡看我以前寫過有關這張專輯的文章)


AMG(All Music Guide線上音樂指南)說她翻Purple Rain這首歌是「毫不顧及原作,以混同工業聲響的鼓聲,且以很悲傷的方式去唱,讓這首歌不用改歌詞就可以全然改變意境」……還真不知是褒是貶。

但這文章也順帶道出翻唱的奧義為何:「賦予歌曲全新的意義,讓它們成為她自己的,這也是藝人平常要拿來幹嘛用的。

對啥都不太有堅持的我也是站在「越不帶敬意的翻唱越好」這邊的。我也覺得翻唱根本不可能有「超越原作」這回事,如果對原作有愛幹嘛要殺了它?

最好的翻唱,我個人的定義是:有意思的翻唱者有愛的(加點翻唱者特色,口味更佳),最後也最重要的,會讓人更愛原曲的

A CD A Day - CD21~CD25

那些喜歡又對自己有獨特意義的歌,如果能夠由自己來重新詮釋該多好,而結果又會是如何呢?就是這種微妙又期待的感覺,超喜歡聽翻唱專輯的啦!接下來就用2週時間來寫吧。

CD21 Reminiscence/Bonnie Pink

造就個性洋派創作樂人的養份都在這裡了─從Frente、搖滾芭比到南方之星,彷彿訴說粉紅邦妮從獨立漸趨折衷流行的歷程。選的歌是史上僅見超棒的(對,因為我超愛她的所以我超偏心),而且雖經改編仍都保有原曲精神,因為好聽得非常適度,應該是我近年聽最多遍的專輯。很感謝她帶我認識了Fairground Attraction的Perfect這首歌。

CD22 Nouvelle Vague 

法國製作團隊的究極翻唱改造專輯,將慘鬱憤世青年Joy Division瞬間幻化成性感法國女聲,你以前那些後龐克、新浪潮的悲憤提煉出來後,一切都變成了慵懶Bossa Nova。好像被加了一堆糖似的,那些歌全都比以前好聽了,然後你很訝異你還蠻喜歡這樣的。

CD23 The Covers Record/Cat Power

只用把吉他頂多鋼琴的最簡約翻唱,讓人幾乎認不出巴布迪倫、滾石或地下絲絨的原曲,她招牌的歌聲聽似柔婉卻強軔得覆蓋一切。原為創作壓力躲進別人的歌,但怎麼唱都還是變成了自己。
CD24 Thank You/Duran Duran

80's美男天團向愛歌說「感謝你」的翻唱輯。鮑伯迪倫、Doors不稀奇,路瑞德的Perfect Day馬馬虎虎,但這群花美男竟想染指人民公敵的饒舌歌?結果=爛到還蠻好笑的格差戀。
CD25 Plays Venus in Furs and Other Velvet Underground Songs/Bettie Serveert

就像下班後去聽場live,你最愛的荷蘭另類團開了這場全部翻唱地下絲絨的演唱會,他們超有個性女主唱在你心中絕不輸妮可,一些沒那麼熟的歌在這裡意外好聽,而拿After Hours當安可曲時,全場都High翻了。

May 11, 2013

Life Behind CDs - 最初的唱片行美麗新世界

最近我回頭翻找以前看過的音樂文章:

那時候CD是高不可攀的希罕玩意,每個人都聽卡帶,只有「有錢人」才會跑去買放LP的「唱機」。…後來,口袋裡的銀兩漸漸可以支撐你每個月購買四五張CD。
─馬世芳,〈台北唱片物語〉(收錄於《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這篇文章用很裝熟的「你、你、你」第二人稱來寫,好像裡面講的是普天下讀者樂迷的共通記憶,但是,「你」開始聽音樂的時候,已經沒人在聽黑膠唱片,你也沒碰到過瀚江唱片行,而且距離那些齊柏林飛船、巴伯迪倫等搖滾經典非常遙遠,畢竟你對西洋音樂最早的記憶,是媽媽帶你去任何一家百貨公司,都同步重覆放到爛的Wham!那首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更何況大塊壂肩都能取代真實肩膀,那個浮誇年代已經很難聽到原音樂器,沒有民謠也很少搖滾樂團了。

那時候,你放學往往是用鑰匙開門自己先回家,不久後媽媽們才會從電子工廠陸續收工(直到那些廠日後全數移至對岸為止),你小時候跟著媽媽聽的是鳳飛飛鄧麗君,和鄉土運動後陸續挖回來的台語歌,沒幾個人看得懂ABC。當時版權概念還不適用於日本音樂,而且大家是直到最近才真的把買盜版當作不對的事,然後,你買的第一張「正版」卡帶專輯,是江淑娜翻唱其他口水歌的《半調子》。 

成長在台北近郊的嬰兒潮世代,附近書店或雜貨店那一小櫃的錄音帶再也不能滿足你,那時週六還要上課,你就下午搭個半小時公車到板橋或永和那裡的「創世紀」唱片行。

你永遠記得在永和創世紀,當你登上新開張的2樓:
映入眼前那一張張簇新膠殼的閃亮CD區,你恍若跌進了「美麗新世界」……

那時你跟你國中同學根本都沒有CD音響呢。現在回想起來,就是在那個時候你愛上了這個新東西,此後一無反顧的把自己家搞得跟唱片行一樣。

不遠的將來我陸陸續續收齊奇士勞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電影原聲帶,就是為了把這3張CD擺在一起,重現當年我在店頭看到的美景─

藍色、白色與紅色的唯美封面並排得像三聯畫,在透明膠殼保護下還帶點反光


再來就是趁看電影之便,去西門町那邊的唱片行。我們深愛的唱片行就像「領航者」,這張才剛出土的文物會員卡就紀錄了深厚友誼,但我實在想不起來它有啥大不了的特色。

我的唱片行旅程是隨著音樂版圖逐漸拓展開來的,像是「交叉線」和「Tower淘兒」那都是以後的事了。至於仍屹立於原址的「佳佳」(真該列入文化資產保護啊),它也曾帶給我很大的震憾,是說在其他唱片行都把中文側標朝外陳列時,就只有它反過來,所以放眼望去CD架上都是一片原文,格外浩瀚。

我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喜歡買CD,還是喜歡逛唱片行?總之,那時會為了朝聖唱片行,專程跑一趟離家不便直抵的「化外區域」(還沒有捷運),我最初去士林根本沒逛到夜市,只記得金雞廣場那間短命的淘兒、擺設很高檔的「CD Link」,但我忘了我有沒有去「搖滾萬歲」。我也記得我去公館的理由,是想要朝聖正在連鎖展店的「玫瑰」起始店,要去逛那整整三層樓,最後挖到張CD就開心忘掉當初如何長途跋涉來的。後來我到士林唸大學時,剛好見證有點特色的唱片行逐個滅絕;後來也常常去公館,還眼睜睜看著宇宙城收掉。

上週順道逛了光華商場的老牌唱片行合友,驚見門口堆置好幾排CD架,到店裡隱約聽見來客問說該不會要收了吧?老闆娘淡淡回說只是要縮減店面才做得下去哪。

我只是默默把店家有歷史的可愛招牌拍了下來。


我以前不知道,那些我們曾經深愛過的一切,離開你的速度遠比你能記憶的要快。

A CD A Day - CD16~CD20

CD16 電影《轉轉》原聲帶

幸福悄然到來又預知即將消失的週日時光,重新「走一遭」這趟小溫暖、小好笑又小感傷的散步電影。鈴木慶一的歌帶出懷舊主題,對我們這些離散在急速運轉年代的孤兒來說,家族與散步一樣,都是面目有點模糊的昔日風景了。
CD17 Mona Records現場精選

前幾年到日本,找到下北澤這家結合出版販售、咖啡食堂及現場表演的手創風廠牌。不大的表演場地音響反而聽來親密,坐在矮矮桌凳輕鬆吃喝,樂風多數是民謠搖滾,獨立音樂最大的魅力就是清新可人。

CD18 雙十年華精選/宮澤理惠

那時明明沒在迷她,但還是受到所附寫真冊色誘,失心瘋的買下這第一張J-Pop。放出來的瞬間我感到巨大文化衝擊,只好日夜播放以克服它,直到徹底惹怒同個房間的弟弟…雖然我始終沒能在歌裡聽出偶像的甜美笑容,但,偶像歌終於不難聽了。

CD19 Before the Words/Spiritual Vibes

Bossa Nova的寫意、帶電的時尚酷勁、細膩的和風語彙…發現於已歿的西門淘兒,這組日系新爵士樂隊實在太不知名,店員還親筆為它寫下(遠比唱片公司側標還誘人的)介紹卡貼在專輯上推薦。好聽得超越言語、國界與Acid Jazz短暫存在的90時代,是小眾識貨樂迷想要私藏的永恆。
CD20 Mother/原由子

作為南方之星鍵盤手、桑田佳祐夫人─ 原由子 升格人母暫停個人活動的8年後,重新啟動的2枚組精華輯。嬌柔可愛的歌聲有大和撫子的溫柔,幕後推手的老公更確保音樂繼承南方之星魂(只不過是「萌」版的)~慶祝母親節。

May 5, 2013

A CD A Day - CD11~CD15

CD11 Up to Our Hips/Charlatans

為何週一就會想聽英搖?大概是那股共通的島國抑鬱。賴床必聽這首Can't Get Out of Bed,對啦,城市爛透了,但爬不起來的根本原因是,你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那個人。
CD12 華盛頓砍倒櫻桃樹/陳珊妮

還沒當上女王的陳珊妮,用自己的插畫布置了首張專輯,歌唱得簡單編曲原創。那時只有感冒是不用上學的理由,我在家聽著「你和我抱著太陽坐在家裡,感覺不到外界的壓力」,明白自己真正的病態是音樂,而我開始喜歡生病。

CD13 Song to a Seagull/Joni Mitchell

不單單是因為在封底魚眼鏡頭裡撐傘,Joni Mitchell的首張專輯滴落著雨的寂寥。她是個素樸的吟遊民謠詩人,漫步在雨後空無的城市,一路行至靈魂相繫的海的那端…那些歌往往只用了一把吉他陪伴,在你雨天易感的耳朵聽來,格外清澈。


CD14 Janet./Janet Jackson

女朋友塞給我的卡帶,裝進隨身聽裡一起去國中畢業旅行。聽到Any Time, Any Place我就爆炸了,英文再爛我也感受得到這有多性感、多像我對那個男生整路藏不住的暗戀…了解洋樂有多危險的初體悟。
CD15 Hits/The Birthday Party

生日厭世時才想聽的後龐克。(是真的,這是2007年我送給自己的生日歌)很多音樂等了我很久,直到昨晚看了遊牧影展關於樂團吉他手羅蘭霍華紀錄片,才明白這團才不只是Nick Cave,也才聽懂那直能釋放扭曲心靈的暗黑力量從哪而來。

May 1, 2013

Life Behind CDs - 我如何開始的CD人生

CD(英語:Compact Disc),是一種用以儲存數位資料的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位音樂。CD在1982年面世,至今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媒體。
─摘自維基百科 

1986年,台灣發行第1張CD。19??年,我買了第一張CD;19??年,在自己房間裡擁有了第一台CD音響。(為事隔久遠及保護當事人年齡…確切年代資料待考)

90年代中期,剛開始聽音樂的探索期,正好碰到從卡帶到CD的轉換之交,價差約為2倍。卡帶選曲不易且音質會磨損,快淘汰了毫無收藏性;CD可隨機跳曲聽個百遍音色依舊,卻是窮學生選不起的奢侈未來。

且容我舉個當年年紀小的例子。

最初林強《春風少年兄》這張專輯我是買卡帶的,裡面的〈溫泉鄉的槍子〉這首歌目前聽來依然前衛,歌裡講了個香豔刺激暴力血腥的社會奇譚,跟現在的蘋果頭條有得拼。然而在膽容量很低的小鬼聽來………

根本是超齡的恐怖阿阿阿阿阿!!!

特別是當你晚上還有睡前聽卡帶的習慣時。

於是,我想了很多絕技以便「不快轉」(怕損耗音質)跳過它,包括在B面聽到某處時翻面等等,渾然不知長大以後有天會改買CD,還有種像任意門的「Next」鍵可以帶你到任一曲目!只可惜,受過大量電視電影命案現場的多年訓練,現在我完全沒有這種需要了。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時間毫不留情帶走我那堆受潮發霉的錄音帶,就像當年那場卡帶與CD的東西軍之役結局─CD逐漸取代卡帶,但不管東軍還西軍,贏家都是唱片公司。此後買一張專輯從180塊,瞬間升級到300多塊,即使日後大量製造普及,也沒怎麼降價的意思,雖然很多人說跟歐美日比起來,台灣CD是世界最便宜,但我們還得算進薪資物價水平(還有我的傾家蕩產)阿。

好啦,當霉斑也悄悄爬上CD讀取面的此刻,音樂也不用實體儲存了,所以拜託唱片公司,你們在CD泡沬年代已經海撈夠了,網路數位時代就饒了樂迷小命吧,別再一副受害者模樣嫌付費下載賺不夠多。

扯遠了。

回到90年代中期現場,網路、手機和捷運即將改變世界以前,我早已受到號稱畢生完美音色的感召,臣服於一張又一張的CD之下,那些CD收藏的不只音樂還有我自己,而我的生命就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