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20, 2013

冬天吃冰,閱讀老時光。

那天去大稻埕看戲,到得早了,吃了不怎麼樣的老店米粉湯後,還有些時間,自然就往「印花樂」文創小店去了。

在重現老舖風味的架上看到《遙遠的冰果室》,其實我早就因書皮可口的薄荷綠而流口水很久了,這裡竟然附贈自家設計的「台灣挫冰」印花布,實在很搭,網路書店買得到折扣卻絕無這等趣味,於是歡天喜地合捆抱回去。

雖然已經過了挫冰的季節,但掛在這裡剛好可以遮住電箱門。

回想起盛夏某日,正午赤日炎炎,我們騎著車搶在上班族和學生前,吃完一家味道真正好的老牌麵店。

時間還早,突然想起去程經過的建中冰店,來盤黑糖挫冰。大概是太久沒有吃冰,記憶中那盤冰不知是不是黑糖的關係,格外香甜,餡料也香Q好吃。

瞄到牆面上張貼公告,大概是說從幾號開始,合吃的話就不能再免費加冰加糖水了,也就是說…

在這之前,就算大家合吃也是可以加冰加糖吃到飽的嗎!!!

就像我讀到《遙遠的冰果室》說的,那些怎麼數都多出4種的四寶冰,所有餡料都是店家自已做的,還花好多時間熬煮…剎時我真的覺得距離記憶實在好遙遠啊!

我記憶裡的挫冰總是,料用完了店家就從旁拿出個罐頭或塑膠桶添加,加個鳳梨等果料也總是不像水果般的豔色,長大了才知道那不叫食物叫化工合成。

只能說,很多好事情,都被時代偷走了。

今年最好的一部台灣新片,講的是老味道。雖然沒得什麼獎,但《總舖師》像台灣那些老時光一樣,是真正會留在台灣人生命裡的好東西,至少我覺得在我跟我媽2個多小時的歡樂後,自然產生聊不完的共通「老」話題,這能挽救全台灣多少家庭世代隔閡啊!真正是功德無量。

之後我就去找了啟發電影的黃婉玲的書來看。新書《老台菜:紅城花廳台灣味》不知是否為趕搭電影風潮出的,時有跳針重覆,但讀到幫電影劇組尋找「通心鰻」這一味的時候,過程精彩好比拍電影,我還真想起立幫她鼓掌了。

所以索性再去找之前出的《總鋪師辦桌:再現老台菜的美味記憶》,這才發現對味了,儘管是紙上聞香,但生在台灣這麼久,我還是頭一遭知道了台菜是多麼了不起的藝術。

黃婉玲出身台南大戶人家,因此吃得到更多平常人家吃不到的,她有古都人對美食的驕傲,也是記憶美味的活歷史,更有比吃還深的執著,做了十幾年的查訪,挖出不少老師傅不傳的,為不斷消逝的好味道,留下非常寶貴的紀錄,這才是該放在文化資產保存年鑑的事情吧。

在那些老時光裡,物資缺乏食油昂貴,攤販的炸物卻是清澈爽脆,因為不會用同桶油重覆油炸,看到現在的鹽酥雞都炸成了黃黑色,時代的沈淪令他們也搖頭了。雖說那時的攤販不是尋常人家吃得起,但今日某香精麵包的價位不也是嗎?

假油、假米、假麵包…相對於2013台灣年度代表字」,我反而在自己今年的閱讀關鍵字「」,讀到了所有台灣擁有過的「」。

就像真正的台菜,是加了味精反而不好吃的。

Dec 17, 2013

CD61 不核作-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


上週拿到預購的《不核作-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2CD單張價很超值,因為專輯的價值完全不能用銅臭計算。剛開始不斷在腦海中replay的是CD1搶耳的開場:「Tizzy Bac」〈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

隨著時間過去,腦中點唱機逐漸移轉到耐聽的CD2,包括「南瓜妮歌迷俱樂部」的〈園丁先生〉,還有曾在「不要核四、五六運動」現場聽到的黑手那卡西〈小小的元素〉(也聽到了歌的背後集體創作的故事)。


CD2也收錄了巴奈的〈給孩子們 非核家園〉,她的歌聲總是令人安心,像母親保護你一樣溫柔而堅定不移。


巴奈 【給孩子們 非核家園】 Official Music Video

全憑音樂人的熱血奉獻,完成的這張選輯,首支MV也是零預算友情贊助來的。

聽說專輯在預購風潮過後銷售趨緩,覺得好可惜好可惜。


我不知道大家今年聽的音樂有多少能留下來、能聽多久,我只知道只有這個聲音,我希望她能一直一直唱下去。

 
不核作 - 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 FB專頁

Dec 9, 2013

不結伴的觀影者 - 2013金馬影展


今年金馬影展會場仍不見M的身影。

就像他雖然有了手機卻也不給人那樣,往年常在會場某處讓你「偶遇」他,這就是他和人之間最接近的距離了。

你並沒有經歷過金馬早期那些狂熱排隊的盛況,只領教到搶套票劃位當機這段。你最早只是在大學時跟人分套票,看了場安迪沃荷的《雀西女郎》,當然是因為印象深刻的無聊(雖然早知道),整部片的意義只在於看到活生生的60年代和Nico,你從頭到尾看完,沒打呼。

畢業後因工作你認識了M。在你們每天朝九晚十的奴工生活裡,你仰賴與M的捎訊往來而苟活著,其實論思緒或現實關係,你總也追不上他。不過就有那麼一天,M說他下不了班,要你幫他看部電影,同時如果影展會場還有的話,幫他買張《搖滾芭比》的原聲帶。

雖是填補他的缺席,你心中卻秘密雀躍的把它當約會,排除萬難趕上那場電影(好像是《雪地裡的早餐》?!),幫他買了CD,雖然不知那啥你也順帶買了一張。(你是後來買到港版DVD才看的,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此後你就開始追起金馬。在你們都離職之後,每年偶然在會場看到M的髮又白了些,是你隱隱的期待。後來M也不見了,就剩下你還在執著於年度如儀式般的習慣。

全盛時期你自己買好套票後,又有人送你一套,就這樣看了十幾二十場,反正那幾年影展選的片子也真好看。就算離開台北,時間到了你還是回來,挑個週末整天連場的看,看到沒日沒夜,看到生命都活在電影裡。

但在你渾然不覺間,世界變了。如今影展手冊已經不用搶、套票不再限量、agnès b.不再贊助送贈品(所以法國片也少好多)…只有劃位當機恆久遠。影展也越來越多,於是你也歷經過冷感,寧願改追高雄電影節。甚而出走期的某年你只看了金馬一部片。

看電影的人來來去去,好像什麼都變了,卻也什麼都沒變。


不變的是,今年金馬影展,你又做回了不結伴的觀影者

 
【2013小排行】

1)小蝦米的逆襲 Workers

很喜歡街頭那段風格獨具的長鏡頭,主角進了其中一個樓裡後,鏡頭就隔著馬路對著街坊人物拍,像是來了一台唱著音樂的卡車等等,不解釋,等到整段生活即景過去,再拍到裡面的主角,當音樂聲響起,裡面的人說她小時候覺得賣冰淇淋車很美…你就知道那台車長什麼樣子,還有那時外面街道上發生了什麼事。

電影也是這樣,簡直為有推理癮的腦袋設計,總是把線索先攤在你面前,後來再巧妙的讓你恍然大悟。故事是帶點距離又緩緩的講,讓你誤以為很冷,慢慢看懂了才知道其實小溫馨。

兩個勞工奉獻大半輩子投入工作,卻都遭雇主莫名理由而拿不到退休金,逼得只能各自設法「加倍奉還」討個公道,只不過大家仍屬善良小民,要復仇也是採取「微妙的小動作」慢慢來…

鬼島奴工們,這聽來熟悉嗎?只可惜,不是每個故事結局都有遲來的正義。

2)莎拉波莉家庭詩篇 Stories We Tell(有雷)

這個故事有愛有背叛;有孩子是誰生的?也有生父認女的情節。你不是在看鄉土劇,而是莎拉波莉(加拿大演員/導演)真實的戲外人生。但她自導的紀錄片看不見「家醜」,反而是她自己,以及整個家族的療癒過程。療程就是,請家人們對著鏡頭,一個個說著自己所知版本的家庭故事。

故事當然也可以如生父想要的那樣,說得轟轟烈烈:熱戀不倫意外懷孕,女方選擇回歸家庭後又病逝,親生女兒因此未曾謀面,而由不知情的養父帶大……莎拉卻生氣了。其實,我們好像知道為什麼。

事情就像杜鵑鳥把蛋下在其他鳥的巢裡,而當好好孵養出小杜鵑鳥的爸爸說:「如果妳是我親生的,可能會更好或更不好,但是妳就不會是現在這個莎拉,不會是我深愛的這個莎拉。」一講完,戲院裡就紛紛傳來了擤鼻聲。也許我們都希望有人這樣愛你,無關血緣,沒有任何條件

這就是所有家人的故事都講完以後,拼湊出來的「真相」。

3)莎拉愛跑步 Sarah Prefers To Run

剛看完這部片並沒有特別厲害的感覺,女孩莎拉「不特別有趣也很少講話」,就是個愛跑步的女生,而且她跑起步來超好看的。只是我試著把故事講給人家聽的時候,卻意外講出個藏在影片冷靜語言下的,青春可愛。

如果你問莎拉,不跑步的話要幹什麼,她也只會偏著頭想半天,答不出來。莎拉不會洗衣服,不會唱卡拉OK,不知道男孩跟她假結婚是真暗戀,但怎麼搞的你還是愛上了她,就算她遲鈍的讓你在打掃同居廁所時,忍不住想到心酸的把自己灌醉。

莎拉就是愛跑步。家裡沒錢還是唸大學進校隊,不怎麼交朋友也不熱中談戀愛,心臟出問題了還是照跑不誤,就是這樣。

4)我唱B嘟B嘟 I Do Bidoo Bidoo

菲律賓版的《媽媽咪呀》。用國民天團金曲串起整部電影,色調繽紛、人物可愛,具備所有討喜歌舞片的元素。從一對未婚小爸媽出發,途經貧富差距、家庭衝突,最後所有人都在「嗶嘟嗶嘟嗶嘟」的大合唱裡,得到各自的幸福。

我尤其喜歡,哥兒們藉酒告白同志情那段…我對你即使不是那種愛情,但我謝謝你的愛,而且我也愛你。真的是發得非常溫柔的一張好人卡。導演說音樂是共通的語言,不過這種「不管差異有多大,有愛就是一家人」的真愛寬容,才是世界各地觀眾都有共鳴的道理吧。

5)我唱我想愛 Gabrielle

和《莎拉愛跑步》一樣是加拿大片,也有同樣平實的電影語言。

人人都可能相愛,但不是誰的戀愛都能談下去。我們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心智障礙者,所謂的「日常生活」,是他們是每天奮力追求才能得到的平凡幸福,而儘管愛得無比真誠,像一般情侶要發展到「進一步」的時刻…心智障礙者有發生性行為的自由嗎?後來男方媽媽拆散了他們。性是無可逃避的自然命題,家長的禁止只陷孩子於危險之中罷了。

電影裡,由一對同志伴侶愛心經營的心智障礙之家,非常溫暖迷人。而的確,需要特殊照護的大小朋友,在這裡也獲得原生家庭無法提供的幸福。

6)龐克小貓拆政府 Pussy Riot - A Punk Prayer

戴上遮臉毛線帽、披上鮮彩繽紛衣…女力龐克團認真用惡搞的藝術在拆政府,出沒於俄羅斯各公共場合,胡鬧給大家個措手不及。

超討厭普丁獨裁政權的她們,決定站上女人不被允許進入的教堂祭壇,唱一首大罵普丁髒字的新歌,偏偏惹怒了沒有幽默感、聽不懂搖滾樂的教徒,基本上,他們從中世紀吊死女巫以來都沒變過,讓人不禁佩服信仰的力量(恐同教友請勿對號入座)。

影片從鬧上法庭開始紀錄,當言論自由對上傳統信仰,小貓們輸了官司,卻在言論自由的正義演說中,贏得全世界喝采。

7)媽咪速成計畫 Instant Mommy

講跨國遠距戀情的菲律賓獨立電影,女主角是撐起全片輕鬆氣氛的可愛靈魂。

戀人們說著不同語言,卻不妨礙互相編織謊言。

不意外的是,最後撕裂彼此的絕不是距離。

8)戀夏進行式 The Spectacular Now

我原已預料是那種男孩遇見女孩、女孩給男孩救贖的老梗,但滿懷著對《繼承人生》裡大女兒雪琳伍德雷(Shailene Woodley)的憧憬,還有對YA片的超齡熱愛…總之硬是看了加演場。

電影好在樸素清新得像紀錄片,男孩也劣根得夠真實,偏偏就女孩是超現實來的:「當備胎…好!」「幫我長大…好!」「害妳去撞車…好!」什麼鬼啦!但我其實知道,就是有這種好女孩文化專門寵壞男孩,然後還害她們以後被家暴之類的

好吧我終於膩了,所有青春成長片講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就是小屁男孩一路領銜耍帥,他們如果在影片最後有什麼成長的話,也只是變形成為更強大大男嬰而已。

9)唱你媽的歌!Cupcakes

三五鄰居好友愛看歐洲歌唱大賽,某日為著友情集體創作一首歌,卻被偷偷拿去報名結果中選,且看素人如何出國比賽…

故事以同志戀人桃花源─台拉維夫為背景,不分女女、男男、宅女、小三、爸寶或婚變中年,大家都是好朋友。可惜,就像電影過份歡樂的色彩,什麼困難總是便宜解決,也像騷哥盛裝登台時,在西裝筆挺下套粉紅澎澎裙,這到底算是展露真我或半套妥協?

 
想想歌舞喜劇也是經濟大蕭條時創造的,這部片適於多元成家遭挫時取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