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er Records 紀錄的音樂人日式生活
![](http://photos1.blogger.com/x/blogger/6930/521/400/120633/NoMusicNoLife.jpg)
曾經在美國有一種賣音樂的塔,後來塔往全世界蓋,日本也引進了,掛上同樣黃底紅字的LOGO,大喊「No Music, No Life.」的口號。接著,網路洪流沖倒世界各地不少的塔,但不知是否口號奏效,日本的塔始終屹立不搖。
如果你還記得,台灣也存在過兩座塔,在它們短如海市蜃樓的生命中,曾經出版過一本音樂雜誌「Pause」,放在店頭供人免費索取。塔在很多地方都有辦雜誌推廣音樂,但最強健的還是日本,他們名為「Bounce」的月刊至今已出到282期,質與量都傲視全球。
「Bounce」每一期都有一張形象廣告,請日本音樂人來拍照,而上面的標題永遠只有一個,「No Music, No Life」。不知不覺,這些廣告等於拍下日本樂壇歷年來的縮影,音樂人在照片裡上演著生活劇碼,包括在草地上踢球、在小酒店裡歡唱卡拉OK,或抬起頭來賞櫻…等等,早期戲演得比較誇張,像是樂團成員中暑了結果被松隆子澆醒之類。這些照片,的確是比那些演唱會上、錄音室裡千篇一律的好看多了。
2006年,日本音樂塔的廣告再次集結出書(2004年已發行過第一彈),這次還附有電視CF的DVD。
![](http://photos1.blogger.com/x/blogger/6930/521/200/536881/NoMusicNoLife-book1.jpg)
![](http://photos1.blogger.com/x/blogger/6930/521/200/339370/NoMusicNoLife-book2.jpg)
左/2004年日本Tower Records廣告寫真第一彈;
右/2006年日本Tower Records廣告寫真第二彈
日本音樂塔的廣告有多好看?我回頭搬出自己收藏的「Bounce」,撥掉上面厚厚的灰塵,迫不及待把那一本本雜誌疊成一座塔,快樂攀爬在上。
![](http://photos1.blogger.com/x/blogger/6930/521/200/827127/NoMusicNoLife-2.jpg)
其中一張真是棒呆了。
那是2002年3月號。照片裡一大群日本團體是「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站在他們中間的…(憑那誇張的假髮你就認得出來了)竟然是「搖滾芭比」之John Cameron Mitchell!
拍攝舞台位於新宿的Club Heights,以這家仿法式秀場(Cabaret)的場地,拍出奢華、頹靡的感覺,再把「No Music, No Life」字樣也弄成霓虹色調,最後整個就是很華麗變裝的調調。
翻過一張張廣告,你會想,這些玩音樂的,他們真的活在這片土地上。
然後,你會問,台灣音樂人又留下什麼影像。我們能在其中找到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