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面對面
我和你面對面。
我走向你,你也同時向我走來,
有什麼把我跟你隔開了,
碰不到你,
我的呼吸在你面前凝結成一層薄霧,
我越靠近,就越看不清你。
我和你面對面。
我看著你,你也同時向我凝望,
於是閉上眼。
你是否仍然映照著我?
再睜開。
你看見了我,
還是我眼中的你眼中的我?
你和我同時轉過身去,
我和你背對背。
The Contemporary Sounds in the Mirror
Arvo Part:鏡中之鏡
1978 Spiegel im Spiegel for violin & piano
The creation of an introspective atmosphere made of pure sonority.
Jeremy Grimshaw
那時Arvo Part還沒離開祖國愛沙尼亞,陷入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泥沼,過去不堪回首,但是未來在哪裡呢?作曲家站在未知的交叉口,作品只透露出他的迷失。經過好幾年的沈潛,埋首於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的音樂,Part才逐漸與過去和解,理出了通往未來的頭緒。
全新的創作美學,靜靜的、慢慢的反映在「鏡中之鏡」裡。整部作品建構在「雙重」之上,兩個樂器:小提琴與鋼琴,穿梭交錯的對話;兩種聲音:悠緩、哀戚的旋律,以及日後成為Part著名的個人音樂語彙─「tintinnabulation」(如鐘、鈴般的聲響)。
經常以Part作品為電影配樂的高達,「鏡中之鏡」出現在他執導的「Ten Munutes Older」十分鐘短片裡,電影以一段段「最後十分鐘」主題,穿插、拼貼戰爭紀錄片段,當畫面上一具具皮包骨的猶太屍體,無聲堆積之時,只聽見「鏡中之鏡」恰如其份地,極度冷靜、同時極為當代的傷感。
Pelle Gudmundsen-Holmgreen:鏡子片斷
1980 Mirror Pieces for clarinet, cello and piano
Nothing but whispered echoes and little noises. Silence taking over.
Svend Ravnkilde
Arvo Part「鏡中之鏡」完成兩年後,丹麥的Pelle Gudmundsen-Holmgreen寫下「鏡子片斷」,無從得知Gudmundsen-Holmgreen是否受過Part影響,但兩部作品都將「鏡子」引發的「雙重映象」聯想,作為音樂結構。
「鏡子片斷」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較為緊繃,時常意外中斷,或突然爆發;沈靜的第二樂章,如同永恆的冥想,悠遠的音符彷彿永無止盡;第三樂章是對過去的驚鴻一瞥,第一樂章的30秒倒影,只是變奏成了噪音。
當大提琴發出第一個聲音,就隨之牽動了其他樂器,豎笛已經準備好隨後銜接,鋼琴聽起來像在很遠的地方呼應,只有透過不時發出突如其來的敲擊聲響,成為唯一跳脫的不規則因子…。這是「鏡子片斷」的第二樂章,極度緩慢、樂器間的交錯與對話、動人但沈靜的旋律…都不免讓人聯想到Part的「鏡中之鏡」。
最後,只剩下喃喃耳語,以及微弱的噪音。沈默接管了一切。
Sofia Gubaidulina:在鏡子裡
1957-1993 In the Mirror
The desire to take flight,
for the exhilaration of movement, of dance and of ecstatic virtuosity.
Sofia Gubaidulina
老婦和她的臉相對,鏡子裡的她不像是在看自己,反而像是以滿是歲月痕跡的臉龐,直視著我們。
女人和佈滿皺紋的臉,難能可貴並坦然地出現在這張專輯封面上。她是俄國作曲家Sofia Gubaidulina,封面上流失的青春歲月,都精華濃縮的收錄在這張「在鏡子裡」作品輯裡。
蕭士塔高維契與魏本對Gubaidulina影響很大,但這兩位作曲家教她最重要的一課是「做自己」。
專輯裡總共有三部作品,1957年的五重奏、1978年的鋼琴與室內管弦樂團協奏曲「進台經」(Introitus),以及1993年的「鋼索上的舞者」(Dancer on a Tightrope)。強勁有力的五重奏,是帶有蕭士塔高維契風格的早期作品,「進台經」是作曲家對於宗教的堅定信仰,「鋼索上的舞者」則是反應了現代生活的投機與風險,生命就像賭注,是一場小提琴與鋼琴的拉鋸戰。小提琴斷斷續續的舞曲旋律,似乎是神經緊繃的舞者,而鋼琴象徵著反覆無常的危險環境。真正的恐怖發生在鋼琴身上,因為Gubaidulina安排用「玻璃杯」在鋼琴弦上撥奏。
在高空鋼索上跳舞,人們感覺到的,究竟是即將墜落的恐懼,還是即將飛翔的狂喜?
Reflecting Voices
當早晨的把它的探照燈轉向我們身上時
為什麼是我們的眼睛玻璃和霧濛濛的鏡子?
─日光像塵埃一樣
落在我們的面龐上面
...冰島詩人Hannes Sigfusson,交談與獨白(董繼平譯)
Jul 31, 2005
Jul 21, 2005
Jul 7, 2005
Jul 2, 2005
There's No Place Like Studio
她住在一個純樸的小城,
擁有一個全美國人夢想的甜蜜家庭。
爺爺、爸爸、媽媽、大哥、大姊,還有兩個頑皮的妹妹,
還有性格阿莎力的佣人凱蒂,爸爸說沒有人做得出她那樣的核桃蛋糕。
生命裡最大的煩惱,是怎麼讓隔壁的男孩愛上她,
最悲傷的哭泣,是男孩不能帶她去舞會…
就像「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說的:「沒有地方像家一樣。」
Judy Garland於拍攝「Meet Me in St.Louis」(相逢聖路易)時。
但桃樂絲醒來發現自己在片廠裡。
她的故事結局是,脫下戲服,趕拍下一部片。
為了拍片,他們餵她吃藥保持清醒,餵她吃藥好睡覺。
這部片有個小童星飾演她的小妹妹。
她說,「你們知道的…那小女孩沒有自己的生活。」
當她的體重隨著年齡增長,他們餵她安非他命好控制食慾。
為什麼?原因或許就在她的某部電影預告。
「天堂中有一個新星…
年輕,清新,美麗。
你,和你們,發現了她;
你,和你們,將她放在一個偉大的公司。
為什麼?因為她給了你想要的:
音樂,歌曲,歡笑,愛情故事。」
擁有一個全美國人夢想的甜蜜家庭。
爺爺、爸爸、媽媽、大哥、大姊,還有兩個頑皮的妹妹,
還有性格阿莎力的佣人凱蒂,爸爸說沒有人做得出她那樣的核桃蛋糕。
生命裡最大的煩惱,是怎麼讓隔壁的男孩愛上她,
最悲傷的哭泣,是男孩不能帶她去舞會…
就像「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說的:「沒有地方像家一樣。」
Judy Garland於拍攝「Meet Me in St.Louis」(相逢聖路易)時。
但桃樂絲醒來發現自己在片廠裡。
她的故事結局是,脫下戲服,趕拍下一部片。
為了拍片,他們餵她吃藥保持清醒,餵她吃藥好睡覺。
這部片有個小童星飾演她的小妹妹。
她說,「你們知道的…那小女孩沒有自己的生活。」
當她的體重隨著年齡增長,他們餵她安非他命好控制食慾。
為什麼?原因或許就在她的某部電影預告。
「天堂中有一個新星…
年輕,清新,美麗。
你,和你們,發現了她;
你,和你們,將她放在一個偉大的公司。
為什麼?因為她給了你想要的:
音樂,歌曲,歡笑,愛情故事。」
Jul 1, 2005
The Accident
Subscribe to:
Posts (Atom)